?
有機農場在倡導環保的生活態度


這是一種不傷害土地的生產方式,一種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倡導環保的生活態度。
現在國內普及的農產品種植,存在很多不良種植方式。一是化肥的過量施用,導致土壤的緩沖能力和離子平衡能力遭到破壞而導致土壤PH值下降,即土壤酸化現象,降低土壤的地力,同時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進而會促使水體藻類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大量消耗水體氧氣,造成水體缺氧,魚蝦死亡;二是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作物籽實中農藥積累影響食用者的健康,農藥殘留在土壤中會造成土體動物、微生物的死亡,導致生態的不平衡;三是單一作物的連作,導致病蟲害加重,導致土壤元素平衡破壞,土壤次生鹽漬化及酸化,植物產生自毒作用;四是秸稈焚燒,不僅產生pM2.5污染大氣,而且由于秸稈不還田造成土壤有機質的下降,降低土壤的地力。
目前國內的一些生態農莊關注較多的是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和不使用化學合成的物質,而忽視了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的生產技術。有機農業僅排斥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的生產技術和物質,但絕不是退回到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現代農業中設施栽培,微、滴灌技術、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等仍提倡使用,以達到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提高產品品質與產量的目的。國內目前還比較傳統,自動化標準化比國外差,需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耕作的自動化程度。



如“歸來兮”農莊,采用自然古法農耕的方式,關注人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以及環境、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種植中不施化學合成肥料,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不用化學合成除草劑和植物激素。盡可能減少人為干預作物自然生長。這是一種不傷害土地的生產方式,一種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倡導環保的生活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復旦大學一課題組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引起軒然大波。該課題組在2013年上海586名兒童的尿液中檢測出了21種抗生素,并稱兒童肥胖可能與獸用抗生素有關,且有可能來自食物和環境。這一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證實,但食品里的獸用抗生素殘留問題再次刺激了國人敏感的神經。
“為了保證自己家人的食品安全”是國內不少生態農莊出資人的出發點,“不使用化肥、農藥、添加劑”就等于“安全、健康”,也是許多消費者追捧有機農莊產品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安全,根本無法成為有機食品的主訴點,甚至會成為它不可承受之重。有機農業起源之初就不是為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有機農業產生之初,之所以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更多的是考慮降低能源消費、減少資源損耗、削減對于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污染。
有機產品由于生產方式的不同,會對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一定影響,對降低產品農獸殘會有比較大的幫助,但也大可不必“神化”,因為有機農業就是按照有機農業標準做,保證水、氣、土質量,做到有機產品的污染最小化,完全純凈的生態系統很難存在,因此有機產品在重金屬、衛生指標方面的貢獻有限,絕對無污染的產品也是不可能的。
發展有機產業最大的貢獻應該是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農民增收。如果您選擇了有機產品,也是選擇了一種健康、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一廂情愿地讓有機食品產業承載太多中國食品安全責任,反而不利于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