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春
協調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協調既有硬度又有溫度。協調發展要著力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30多年的改革開放,黨領導全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奇跡”,我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仍將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國的1/7、歐盟的1/5,排在全球第80位左右。按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序,排在第91位。我國還有7017萬貧困人口要脫貧。如果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就會不斷加劇。因此,必須堅持協調發展,實現“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在推進四個方面的融合上重點發力。一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深入學習研究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區域化發展戰略思想,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發展戰略,著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二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要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重要目標,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從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入手,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改革開放后,城鄉收入差距曾一度縮小,198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2∶1,但后來又有所拉大,2009年達到3.33∶1,2014年降到2.92∶1。要重點落實好“三個一億人”,到2020年,通過實施戶籍制度改革方案,使大約一億具備條件、也有意愿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各類城市和城鎮;通過加大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使大約一億生活在棚戶區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改善居住條件;通過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實現就近城鎮化。抓好“五件事”,即就業、住房、醫療、社會保障、教育。加快“三掛鉤”,即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三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精神世界,用文化產品傳承文明成果,用中華文化引領高層次對外開放。四是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后備力量建設。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推薦重新學習毛澤東同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意味深長、寓意深遠。從毛澤東同志強調統籌兼顧、“彈鋼琴”開始,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握協調發展的新特點。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協調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協調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協調是發展短板和發展潛力的統一。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心詞”。
我們要跨越所謂經濟上的“中等收入陷阱”、誤讀和歪曲中國的“修昔底德陷阱”、西化分化的“民主陷阱”,就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始終作為座右銘,消解社會焦慮,引領社會預期,扎扎實實地用行動回答什么是“以百姓心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