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澤+孫吳同
渾沙灌渠是經水利部批準的遼寧省第一個人工農田灌溉工程,其總干渠總長44公里,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排干近千公里,受益面積325平方公里。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2.6萬名官兵和沈陽蘇家屯3萬多名農民群眾,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滾石上山的干勁、背水一戰的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僅用20天時間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灌渠建設,創造了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建設奇跡。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偉大的精神。灌渠精神被蘇家屯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成為蘇家屯黨員干部創新、實干、為民的生動教材和干事創業的品格特質。發揚這種精神,對于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半個多世紀前,一張關于渾沙灌渠的藍圖被鋪開。面對這張圖的共產黨人,把實現理想的手,指向了渾沙灌區。
“把頑強的勞動化成堅固的石臂,使山洪安靜,灌溉良田萬頃。我們的汗珠將匯成馴服的瀑布,飛液直傾,引亮千萬盞電燈……”這是一個多么浪漫的理想!
然而,這個浪漫的理想,距離現實是那么遙遠——歷史上,位于渾河和北沙河之間的蘇家屯西部地區,低洼易澇,頻遭水患。當地自古就有“九河下哨,十年九澇”之說。翻開《蘇家屯區志》,僅1911年至1938年,渾河泛濫成災就達12次。“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飽受渾河、北沙河水患的人民吃盡了苦頭。
“工地就是戰場,勞動就是戰斗”
蘇家屯人民永遠不會忘記1958年4月10日那個難忘的歷史時刻。在官立堡施工工地上,6000人參加了開工誓師大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部隊首長鄧華上將發出號召,要拿出爬雪山、過草地的革命干勁來,比干勁、比速度、比質量、比紀律、比團結,讓渾沙地區變水害為水利,變洼地為水田,變減產為增產,為修建一條為人民造福的渠道而英勇頑強地勞動。遼寧省副省長褚鳳岐宣布:為了紀念解放軍對修建灌區工程的支援,為了使子孫后代永遠銘記這個最有意義的工程,渾沙灌區的總干渠正式命名為“八一”總干渠。
大會剛一結束,此起彼伏的歌聲、號子聲就響徹了整個工地。這聲響,喚醒了沉睡的大地,蓋過了怒號的風沙。裝土的不直腰,挑土的在飛跑,“分秒必爭”的口號讓人們忘記了疲勞。一工區四連戰士曾干清,在施工第一天創造了一小時挑土八十擔的紀錄,表揚稿甫一發表,馬上就有了一小時挑土八十四擔、一百擔、一百一十八擔的新紀錄,甚至有人一小時內挑了一百七十擔土。一開始,戰士們一擔挑兩筐,后來增加為四筐、六筐、八筐,肩挑不算,手上還要提上兩筐。戰士們說:“這是挑糧食、挑黃金,看誰挑得多、挑得快!”
工地上出現了班與班、排與排、連與連的友誼競賽,連隊之間對紅旗展開了爭奪戰。獲得紅旗的說:“我們要讓紅旗扎根!”沒有得到紅旗的說:“我們要叫紅旗長腳!”規定早上7點上工,有的同志凌晨4點就悄悄地摸黑來到工地;規定晚上6點收工,有的同志干到夜里10點還不回去休息。勞動間隙,指揮員吹起尖銳刺耳的哨聲,高喊“休息十分鐘”,可是,戰士們好像沒聽見似的,誰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工具。
決心比凍土還硬
在這20天戰斗的日日夜夜里,從將軍到士兵,從老紅軍到剛穿上軍裝的新戰士,在乍暖還寒的季節同大自然展開了戰斗。“拿起工具當武器,戰場擺在渾沙地。不怕土硬似鋼鐵,不怕冷水和稀泥……”振奮人心的口號響徹在工地上空。
凍土、泥漿和積水是戰士們面臨的最大敵人。在華北戰場屢建奇功的“十戰十捷連”,擔負著一工區最艱巨的任務,他們要排除150多米長、5米寬、半人多深的積水。4月的沈陽,帶著冰碴兒的河水冰冷刺骨,全連同志不分晝夜站在泥水里挖溝排水。第一層凍土被鏟除,凍層見到陽光,很快就露出10公分厚的黏泥,一鍬下去足有三四十斤,裝土的速度慢了下來。戰士李成才把鍬搖了兩搖說:“去你的吧,我干脆來個‘和面式!”他扔下鐵鍬,用雙手抓黏土,裝得又多又快。新戰士王平生右手掌起泡化了膿,不能拿工具,就用胳膊肘代替手掌繼續挖土。“凍土雖硬,我們的決心比凍土還硬!”戰士們的決心融化了凍土。
打夯是最累的工種,400多斤重的大石磙,要靠8個“大力士”一起一落。他們在勞動實踐中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夯歌號子:“往右來呀,嘿呀!”咚!“加油干哪,嘿呀!”咚!“加油干哪,嘿呀!”咚!“爭紅旗呀,嘿呀!”咚!雄壯的勞動號子響徹天際。
工程的質量是響當當的!有一次,修支渠的民工路過第五工區,用鐵鍬使勁往堤壩一戳,堤壩硬得像塊巨石,一點也沒有戳進去。民工豎起了大拇指,問解放軍戰士:“你們是用什么夯的?”戰士樂呵呵地回答:“用八人抬的石夯。石夯力氣大,抬得高,打得深。”“夯實下去多少?”“每次要求打下去8公分,實際上我們打下去11公分到12公分。”民工聽后連連點頭,表示支渠工程也要學習解放軍精益求精、保質保量的精神。有一次,第六工區的部隊首長檢查工地時發現堤壩上混進了一塊凍土,馬上命令返工。高質量施工、高標準驗收,工程質量合格率實現了100%。
軍民團結親如一家
王榮敏老人回憶,4月初,當渾沙區域的農民聽說一個月后灌渠即將通水的消息時,還都以為是在做夢,直到親眼看到工地上熱火朝天的場面,才深深地為解放軍的精神所折服。
一天清晨,在六工區的工地上出現了一位頭發斑白的耄耋老者,他親切地問候滿身污泥的解放軍官兵們。這位老大爺叫戴玉秀,大臺子村人,那年82歲了。老人無限感慨地說:“毛主席派你們來給老百姓挖河,這個大恩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要告訴我的8個孫子和5個重孫子,告訴我們全家31口人,叫他們永遠聽毛主席的話,永遠跟著共產黨走!”老人家越說越興奮,從一位戰士手中奪過一把鐵鍬來,使勁撮了幾鍬土。戰士們怕他累著,不讓他干,他拍拍胸脯說:“撮幾鍬土表表我的心意,河修好了,也有我老頭兒一份力量哩!”
軍愛民,民擁軍。廣大農民對給他們帶來幸福的子弟兵的到來熱烈歡迎,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讓解放軍吃得好、住得暖,鄉親們早就騰出了火炕,打好了地鋪,清理了廁所,修建了鍋灶,準備迎接親人。開工以后,戰士們有的累了一天,將衣服襪子泡在盆里,打算第二天清洗,可一覺醒來,卻發現換下來的衣服、襪子都不見了。原來,房東大娘早已趁他們熟睡之機,將換下來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放在炕頭烘干了。
“是戰斗隊,也是工作隊。”人民解放軍的這個優良傳統,每個同志都牢記在心里。戰士們剛到村里,就忙著為老鄉挑水、打掃院子,一有空閑,還幫助老鄉們送糞、整地、治病、除四害,在晚上收工后,也有戰士順路摟一擔草,帶給老鄉燒炕做飯。
更為感人的是那些解放軍的高級軍官、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同志。50多歲的孔從周將軍,已經兩鬢斑白,卻在狂風怒號、雪花紛飛的天氣里,穿著單衣,一口氣裝了十幾筐土,帶頭與年輕人比干勁。在長征時給毛主席當過警衛員的鄧忠國上校,身負三處槍傷,失去了一只耳朵,眼睛也在戰爭中受傷,但在施工中仍然干得非常起勁,總是上工在前,休工在后,一個人推著笨重的土車奔跑在渾沙工地上。在施工現場,僅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就有4位,他們是鄧忠國、李子壽、彭丙南、白憲文;還有董存瑞烈士的親密戰友、立過四次大功多次小功的郅順義,劉胡蘭烈士當年的未婚夫王固本,著名的“鐵道游擊隊”隊員趙玉海……在東北解放戰爭中解放渾沙區域,為這個地區流過血、出過汗、犧牲過戰友,跟這一帶群眾結下深情厚誼的“鋼鐵連”“先鋒連”“常勝連”“智勇雙全連”等英雄的部隊,也回到自己曾經浴血奮戰的土地從事和平建設,怎能不感到更加親切,怎能不拿出全部的干勁!
1958年5月1日下午3時50分,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王錚為開閘剪彩。隨著進水閘的徐徐升起,渾河水按照人民的意志,嘩啦啦地流淌進河床里。沿河兩岸的居民群眾頓時沸騰起來,歡聲雷動,“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向解放軍致敬”的口號一浪高過一浪。河水在歡唱,人民在高歌,河水、淚水匯成幸福水,永遠滋潤著鄉親們的心田,世世代代哺育著這里的人民。正如當年的社論所記:“當河渠兩岸長起茂盛莊稼的時候,農民們會想起人民解放軍;當老祖母和兒孫們講起澇地變良田的故事的時候,也會想起人民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