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相繼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百萬畝樟子松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不斷創新生態建設管護機制,積極探索林業建設市場化經營管理體制機制,實現了生態建設由單純生態效益向生態和經濟效益并重的轉變。
多措并舉建設綠色屏障
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縣沙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87%。2000年,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北溯風沙源來到多倫縣考察,做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國家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多倫縣拉開了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序幕。
縣委、政府確定了“生態固基”發展戰略,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一手抓種樹,一手抓禁牧,采取“飛、封、造、禁、移、調”多種舉措對沙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到201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原植被逐步恢復,流動沙丘趨于固定,但工程建設速度相對較慢、經濟效益明顯偏低。
為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經濟效益,多倫縣進一步提升生態建設整體水平和發展后勁,2011年啟動實施了以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為主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大力發展林沙產業,打造經濟生態復合型林業,對森林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資本化運作,進一步盤活林業經濟,實現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
至201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1%,項目區林草植被綜合蓋度提高到85%以上;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計投資14.6億元,完成面積106萬畝,年均建設任務27萬畝;新建種苗基地265處,通道景觀綠化225公里,實現了境內交通干線綠化全覆蓋,工礦企業綠化全覆蓋,農田防護林林網全覆蓋,造林規模和速度在全國行政區劃單位中名列前茅。
生態建設多元化投入格局
為推動工程建設,多倫縣積極鼓勵社會各主體參與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建設,解決了傳統林業活不了、投入少、管不住、富不起來的突出問題,形成了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入格局。方式一:通過招投標有資質、有墊資能力的綠化企業,進行墊資完成景觀造林綠化。方式二:集體宜林荒山荒地以合同形式由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緊密型承包墊資造林,驗收合格后造林每畝享受補貼300元。方式三:企業和林地所有權人進行股份合作造林,驗收合格享受造林每畝補貼180元。方式四:通過劃撥、租賃、承包、轉讓等形式獲得宜林荒山荒地使用權進行造林的企業享受造林每畝補貼180元。方式五:農民承包“五荒”造林,驗收合格后享受造林每畝補貼300元,林權歸造林農民所有。方式六:國有單位在國有土地上造林,驗收合格后享受造林每畝補貼180元,林權歸國有單位處置。方式七:優先安排適量的造林面積進行緊密型造林承包,保護育苗戶積極性。方式八:針對工程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的實際,縣政府積極協調農發行貸款7500萬元。
配套產業助農民致富增收
為走出一條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多倫縣統籌開發“農、林、水、牧、游”,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林下種養業、林副產品加工業、森林旅游業和種苗產業,著力打造經濟生態復合型林業,增強了林業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直接拉動了農民增收,2011年至2015年,解決近1萬名農民就業,參與工程建設農民人均勞務費5萬多元。調整種苗建設布局,優化林種樹種結構,出臺政策鼓勵社會各類主體進行育苗生產,著力打造以針葉樹為主的苗木市場。同時,積極推行退耕還林“窄林帶、寬草帶”造林模式,促進農民發展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依托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實施項目,通過招商進行林地山野菜、特色養殖加工,積極開發生態旅游業,等等。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的配套產業,都實實在在指向致富路。
(本欄目資料來源: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生態文明》《內蒙古日報》《錫林郭勒日報》、鄂托克前旗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