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就最好、生態治理力度最強、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新城區獲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一是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388.4億元增加到669億元,年均增長1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92854元增加到149481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166元預計增加到42196元,年均增長10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965元預計增加到16395元,年均增長12.8 %。
二是服務業支撐作用更加凸顯。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總部經濟、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占服務業比重達49%。集聚金融保險機構69家,新增區域性總部企業21家,總量達到35家。全年接待游客達500萬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近17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實現590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75.8%,總量穩居自治區前三位。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立足“兩化融合”創新實驗基地平臺,云計算、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科技等高端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聯通西北(呼和浩特)基地部分建成運營,百度、搜狐等10余家知名數據應用企業相繼入駐,成為首府打造國家云計算和大數據基地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建成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自治區大學生創業園,引進產學研機構13家、創新創業企業82家。
四是生態建設取得重大成效。舉全區之力推進大青山前坡127平方公里生態治理工程,首府北部生態功能區初步建成。全區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末的33%提高到40%。以“十個全覆蓋”工程為核心,高標準分類實施27個村莊改造,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83公里。
五是城市建設發展質量顯著提升。按照“打造一流首府城市”要求,著力補短板、強功能、精管理、提品位,建成區面積擴展到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4%。實施6個城中村、27個棚戶區改造,新改建小街巷和市政道路106條,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車。城區新增綠地14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6.7%。全面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
六是民生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累計投入民生領域資金66億元,較“十一五”時期翻了一番。城鎮新增就業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參保率均達到99%以上。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累計發放各類救助和補貼資金6000萬元。校園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35所。投入科技經費3700萬元,支持各類科技項目30項。新建區美術館,擴建區圖書館,區文化館晉升為國家二級館。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處、標準化村衛生室22處。疾病防控體系不斷健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內。在全市率先建成智慧城區信息指揮平臺,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
“十三五”時期是新城區在全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決勝階段。主要奮斗目標是實現“三個提前”,即在全市提前實現脫貧、提前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五區兩基地”,即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區、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承接區、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示范區、總部經濟重點打造區、生態人文全面提升區和大青山前坡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東河新區創新創業示范基地;“三個建設”即建設活力新城、和諧新城、人文新城。
“十三五”時期,新城區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多元化、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第三產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現代服務業占比達到60%,人民生活達到中上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到2020年達到960億元;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5%和8%。在全市提前實現“兩個翻番”。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基礎設施實現均等化,服務全市乃至全自治區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