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段益瑞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宏觀經濟數據,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2015年全年GDP增速自1990年以來首次跌破7%,同時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效果顯著,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展現出了新特點。目前來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舊明顯,經濟結構轉型之路任重道遠,推進結構性改革,尋求穩定經濟增長和優化經濟結構之間的平衡點,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將是2016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
內外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改革難度加大
受到國內外條件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在2016年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大了我國改革的難度。
一是短期內全球經濟仍將維持疲軟態勢。發達經濟體穩步復蘇,但基礎不牢,政策敏感程度較高,仍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俄羅斯、巴西等國家陷入衰退。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新興市場國家匯率普遍深度貶值,股票市場大幅振蕩,一些國家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多次持續大跌,包括農產品、能源、工業金屬在內的商品價格低迷反映了供需面疲弱。隨著美聯儲加息和美元升值進程加快,全球經濟形勢將面臨更多考驗。
二是中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效率較低,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將更加錯綜復雜。2016年,我國經濟發展仍將處于階段更替、結構轉換、模式重建、風險釋放的關鍵時期,勞動力不足引發的“劉易斯拐點”現象、投資需求嚴重不足、政府債務負擔過重等問題或將使經濟運行呈現低增長、低通脹、高杠桿的局勢。此外,連續45個月的PPI指數持續下降,顯示工業制造業領域壓力較大。
三是中國資本賬戶將逐步實現完全開放,資本流動加劇。加入SDR貨幣籃子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成果,其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入籃之后意味著中國央行要逐步放開對人民幣匯率的管制,讓其市場化波動。短期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美元走強的情況下,大量的國內外游資將會加速離開中國,稍有不慎則會出現金融動蕩,給央行貨幣政策的選擇帶來極大的難度。
四是中國財政收入增速趨緩,積極的財政政策空間和效果有限。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以政府投資引導民間投資拉動中國經濟的方式在國內投資基數巨大的情況下,對經濟促進作用減弱。加之,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優質投資項目的匱乏,財政收入增速的減緩,都限制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和效果,給我國以財政政策作為擴大內需的手段帶來嚴峻的挑戰。
五是全球經濟聯動性增強,防范金融風險挑戰加大。2015年8月24日,滬指創8年來最大跌幅,同時當日全球股票市場亦遭遇了暴跌。全球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恐慌情緒,美聯儲加息、國際油價走低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影響了全球市場信心。2015年以來,美元走強降低了世界對未來大宗商品價格的預期,新興市場的經濟發展放緩降低了大宗商品需求,在經歷價格大幅下跌后,低迷的大宗商品市場態勢引發了多國經濟衰退。這些都說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中國經濟受到的外部影響加大,政策的有效性或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
優化金融結構、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支持宏觀經濟形勢平穩轉型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業橫跨供給、需求兩側,既可以為當前市場需求引入資金流,又可以為未來供給提供土壤,是政府進行市場結構調整時的重要工具。因此,抓住金融結構改革,就相當于同時抓住了供給和需求兩端。為了適度擴大需求,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穩定的宏觀政策、精準的產業政策、靈活的微觀政策、實際的改革政策和托底的社會政策,同時強調了2016年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金融層面的改革。
一是構建穩健的貨幣政策框架,合理引導公眾預期。中國實行多目標管理的貨幣政策,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政策沖突和政策過度的問題,因此在盡量保證穩健性的同時,應更多考慮貨幣政策引發的理性預期作用,通過加強政策的時間一致性為經濟營造穩定的金融環境。
二是深化匯率制度改革,適度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幣值的基本穩定。為實現SDR機制的順利運行,央行應減少對匯率的常態式干預,注重對異常波動的監測和調節,加強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消除人民幣離岸和在岸的匯率差,減少因跨境套利而帶來的短期巨額資本流動。
三是加強市場的資本配置作用,降低融資成本。通過利率市場化、降低民營銀行準入、注冊制等方面改革推進金融服務業轉型,引導資本流向、支持創業創新、培育消費等新型需求。同時,發展資本市場還有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融資環境、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中國經濟目前產業去庫存問題還未解決,工業領域融資需求不明顯,而一旦經濟回暖,在金融體系缺乏效率、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下,融資就可能成為工業發展的瓶頸。
四是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建立和完善利率走廊機制。隨著存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基準利率的決定更為市場化,通過建立和完善利率走廊,將資本成本鎖定在一個區間內,銀行可以在自有資金不足時以上限利率向央行貸款,這會降低央行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成本和必要性,也會降低商業銀行進行同業拆借的需求和成本,并且會激勵商業銀行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提供貸款,解決社會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利率走廊機制的優勢,需要提高透明度,積極完善利率走廊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關注重點領域,防范金融風險
2015年的金融業,無論銀行、證券還是互聯網金融都暴露出不少金融體制問題。展望2016年,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僵尸企業等任務較重,加上美聯儲的政策轉向,這些都將給金融發展帶來更大壓力。
一是互聯網金融信用支付風險較高。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主要風險包含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風險。就目前的市場跑路情況和監管措施來看,信用中介比互聯網支付操作更具風險。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涉及信用領域的互聯網中介體系普遍面臨“資產荒”問題,好的項目不多。其次,互聯網金融公司缺乏規范的行業標準,吸納高素質行業人才的能力有限,識別和應對風險的專業化水平達不到信用融資的要求。最后,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經營模式放大風險隱患。規模越小的機構承諾剛性兌付的金額越高,P2P承諾的收益率遠高于商業銀行和信托機構,而P2P恰是這三者中最容易因兌付成本過高而違約的機構。雖然風險存在,但互聯網金融給現代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理念,服務到傳統金融機構鞭長莫及的一些領域,政策決策層需仔細拿捏對機構的監管力度。
二是針對各地區房地產市場熱度和存量差異,因地制宜,做到嚴格限購、增加土地供應和精準去庫存政策的有效結合,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庫存規模相對不足,要嚴格購房資格審核,滿足剛性需求,抑制投機性需求,增加土地供應,合理引導公眾預期,穩定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在三四線城市要構建購房、租房并舉的制度,再者要落實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引導農民工進城購房,實施寬松的金融財稅政策,做到多樣化和精準化去房地產庫存。
三是對待資本市場,政府和投資者都應保持正常心態。2015年,資本市場的震蕩反映出監管機制、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發展的脫節。市場對經濟的預期過熱,媒體爭相炒作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各種概念股,造成投資者情緒狂熱,證券交易中介利用監管漏洞為投資者進行不合理的杠桿交易,造成市場泡沫。我國投資者在認識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在鼓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同時,應更多關注市場開放、公平競爭方面,以免留下風險隱患。
四是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防范交叉金融產品風險。以理財產品為主的跨行業、跨領域的交叉金融工具實現了實質上的混業經營,各類金融機構業務緊密聯系,相互合作得以增強,而在混業監管體系尚未完全構建的情況下,加大了防范和治理交叉金融產品風險的難度,對現有的監管體系造成沖擊。因此應加強各監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協調配合機制,共同防范系統性風險。
五是關注銀行不良貸款率。2015年部分商業銀行出現了盈利增速放緩的跡象,普遍面臨不良貸款率提升所帶來的資產質量壓力問題。市場的主要表現是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銀行要嚴控不良貸款,創新不良貸款處置手段和加速不良貸款的流通效率,完善指標體系全面評估銀行系統風險。
以改革控制風險,以服務引領經濟
為有效改進內部問題、應對外部壓力,一方面金融機構要推進轉型、抓住市場機遇;另一方面要加緊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以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一是要明確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與戰略定位。目前政府大力提倡商業銀行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有的商業銀行在改革的過程中,就改革方向進行了重點部署,但忽視了對自身戰略目標的準確定位,形成單家銀行的戰略投資者繁多,無特色、銀行股權構成相似的分布。
二是穩步推進證券業注冊制改革,規范資本市場定位。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大舉措。中國的經濟轉型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充分發揮直接融資的優勢,形成合理的資本市場結構,使A股回歸價值區間,引導資金流向,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實行注冊制改革,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嚴格的退市制度作為保障,建立健全證券法律法規,為優質企業提供高效的融資渠道。
三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宏觀審慎監管。金融創新、混業經營的發展以及直接融資活動的日趨活躍,對資本巿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承受能力帶來巨大挑戰,加強監管協調、防范系統性風險當前尤為重要。微觀審慎監管是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要繼續完善微觀審慎監管制度。在現有的分業監管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權威、統一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高效的解決目前各監管部門信息不充分、不對稱,政策之間相互沖突的問題。以立法的形式落實金融監管協調和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是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做出正確決策的基礎和保障。
(作者:郭田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段益瑞,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