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萍
列寧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淵源、體系和實質,扼要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全文除開頭部分外,又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分為三章。
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發展的、完備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學說在整個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資產階級科學(官方科學和自由派科學)極大的仇視和憎恨,這種科學把馬克思主義看做某種“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別的態度,因為建筑在階級斗爭上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會科學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派的科學都這樣或那樣地為雇傭奴隸制辯護,而馬克思主義則對這種奴隸制宣布了無情的戰爭。
這篇文章開頭部分,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引起資產階級仇視和憎恨的原因是,這個理論批判舊世界,開創新世界,從而總結出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特點即批判性和革命性。
不僅如此,哲學史和社會科學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極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
隨后列寧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另外一個特點,即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這個理論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即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列寧在這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理論來源。
馬克思學說具有無限力量,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
第三個特點是,馬克思主義是完備而嚴密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完備而嚴密”,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構成了完整的世界觀,這在后面的章節中一一具體展開論述。而“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論述,再一次重申了馬克思主義批判的和革命的特點。
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
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停止在18世紀的唯物主義上,而是把哲學向前推進了。他用德國古典哲學的成果,特別是用黑格爾體系(它又導致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成果豐富了哲學。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辯證法,即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這種學說認為反映永恒發展的物質的人類知識是相對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
列寧開門見山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唯物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捍衛了十八世紀末葉的法國唯物主義,又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十九世紀初期德國古典哲學的成果,把哲學向前推進了。一個表現是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不僅拋棄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體系,批判地吸收了其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而且拋棄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的機械成分,批判地吸收了其唯物主義“基本內核”,使唯物主義同辯證法實現了有機結合,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加深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而且把它貫徹到底,把它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這種科學理論說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如何從一種社會生活結構中發展出另一種更高級的結構,例如從農奴制中生長出資本主義。
另一個表現是把這種辯證唯物主義從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認識,進一步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最完備最徹底的唯物主義。列寧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可以說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歷史“從一種社會生活結構中發展出另一種更高級的結構”,從而揭示了一種社會經濟結構向另一種更高的社會經濟結構轉變的必然性,闡明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正如人的認識反映不依賴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發展著的物質那樣,人的社會認識(即哲學、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觀點和學說)反映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設施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我們看到,例如現代歐洲各國的各種政治形式,都是為鞏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統治服務的。
列寧指出,歷史唯物主義又說明,正如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那樣,人對社會的認識則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反映,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政治形式都是為鞏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闡明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
最后,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最“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其重大意義在于,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工人階級,指明了被壓迫階級擺脫精神奴役的思想武器是馬克思主義。
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馬克思以前的古典經濟學是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形成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通過對經濟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馬克思繼續了他們的事業。他嚴密地論證了并且徹底地發展了這個理論。他證明:任何一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生產這個商品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數量決定的。
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組成部分,是研究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的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其理論來源是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
列寧指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用勞動價值學說論證了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嚴密地論證了并且徹底地發展了這個理論”,進一步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表述為“在現有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里所說的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依據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某一生產部門生產大多數產品已經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
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商品交換商品)的地方,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交換表現著各個生產者之間通過市場發生的聯系。貨幣意味著這一聯系愈來愈密切,把各個生產者的全部經濟生活不可分割地聯結成一個整體。資本意味著這一聯系進一步發展:人的勞動力變成了商品。雇傭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土地、工廠和勞動工具的占有者。工人用工作日的一部分來抵償維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開支(工資),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則是無報酬地勞動,為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這也就是利潤的來源,資本家階級財富的來源。
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在這里,列寧指出,馬克思用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雇傭勞動制度的本質。在列寧看來,馬克思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商品交換商品)的地方,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勞動力變成了商品”。他認為,馬克思從分析商品出發,發現了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生產性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勞動,揭示了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就把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揭露了出來。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是馬克思在人類科學史上的一個偉大發現,列寧高度評價說:“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資本壓迫工人,使小業主破產,造成失業大軍。大生產在工業中的勝利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但是在農業中我們也看到同樣的現象:資本主義大農業的優勢日益擴大,采用機器愈來愈廣泛,農民經濟紛紛落入貨幣資本的絞索,由于技術落后而日益衰敗和破產。在農業方面,小生產的衰敗的形式雖然不同,但是它的衰敗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資本打擊小生產,同時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并且造成大資本家同盟的壟斷地位。生產本身日益社會化,使幾十萬以至幾百萬工人聯結成一個有條不紊的經濟機體,而共同勞動的產品卻被一小撮資本家所占有。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愈來愈嚴重,危機日益加深,爭奪市場的斗爭愈來愈瘋狂,人民群眾的生活愈來愈沒有保障。
資本主義制度在使工人愈來愈依賴資本的同時,創造著聯合勞動的偉大力量。
在這里,列寧指出,馬克思用剩余價值學說,闡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和滅亡的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的真正地位和偉大歷史使命。列寧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承擔者資產階級,通過剝奪小生產者把分散的生產資料集中起來,造成大資本家同盟的壟斷地位。這樣,生產成為社會生產,產品不再是個別人的產品,而是許多工人的共同產品。但是,共同勞動的產品卻為私人即資本家所占有。這就形成了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 以及由此產生生產無政府狀態、激烈競爭、周期性經濟危機等等,同時也造就了解決這一矛盾的偉大力量即無產階級,帶來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獲得了勝利,但是這一勝利不過是勞動對資本的勝利的前階。
列寧再次指出,無產階級勞動者最終要戰勝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由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必然結論。
科學社會主義的形成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
但是最初的社會主義是空想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譴責它,咒罵它,幻想消滅它,臆想較好的制度,勸富人相信剝削是不道德的。
但是空想社會主義沒有能夠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會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雇傭奴隸制的本質,又不會發現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也不會找到能夠成為新社會的創造者的社會力量。
然而,在歐洲各國,特別是在法國,導致封建制度即農奴制崩潰的洶涌澎湃的革命,卻日益明顯地揭示了階級斗爭是整個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從這里得出了全世界歷史所提示的結論,并且徹底地貫徹了這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階級斗爭學說。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組成部分。它的任務是闡明社會主義革命的本質和歷史條件,指出無產階級擺脫剝削壓迫的正確道路,其理論來源是19 世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
列寧簡要介紹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形成和主要內容之后,分析了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聯系和區別,指出:雖然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批判,但是他們沒有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不懂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必然性,不懂階級和階級斗爭,找不到能夠成為新社會創造者的社會力量,因此不能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接著,列寧指出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出資本主義的本質,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社會發展規律,找到了創造新制度的社會力量。
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才給無產階級指明了如何擺脫一切被壓迫階級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才闡明了無產階級在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和“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指明了無產階級擺脫被壓迫的出路和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從而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與科學社會主義相關的是,在這里,列寧闡明了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從空想變成科學,正是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這兩大發現。
在全世界,從美洲到日本,從瑞典到南非,無產階級的獨立組織正在不斷增加。無產階級一面進行階級斗爭,一面受到啟發和教育,他們逐漸擺脫資產階級社會的偏見,日益緊密地團結起來并且學習怎樣衡量自己的成績,他們正在鍛煉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不可遏制地成長壯大。
最后,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正在不斷壯大。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無產階級正在不斷緊密地團結起來與資產階級較量;隨著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趨勢不可逆轉。 在這里,列寧展望了無產階級作為新社會創造者的社會力量成長壯大的前景,在實踐上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
(注:文中楷體部分摘自《列寧專題文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