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萍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是列寧于1913 年3 月為了紀念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寫,最初發表在俄國布爾什維克主辦的《啟蒙》雜志上。
列寧寫這篇文章時,世界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夜。此時,沙皇的反動統治和反革命勢力用各種方法來反對馬克思主義,企圖從思想上解除革命群眾的武裝;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者也公開散布宣揚“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謬論,妄圖以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替馬克思主義。
為了反擊各種反動思潮,向廣大黨員和工人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利于開展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列寧寫了很多論文來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本文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馬克思主義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為了能夠讓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更迅速更容易地認識、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把它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進行斗爭,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概括為幾個組成部分, 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分門別類的介紹,并就各個部分的思想來源進行說明,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這對于幫助人們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要點,推動俄國革命和國際工人運動繼續向前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革命年代,列寧的這篇文章理論上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列寧詳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淵源、體系和實質, 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在理論戰線上對于批駁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的種種錯誤觀點、回擊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進攻和歪曲、完整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捍衛馬克思主義起了重要作用。
學習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和組成部分的論述,要求我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發展開放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哪個天才人物腦袋里蹦出來的,而是在批判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基礎上產生的。就其主要來源來講,如果離開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來源是就其主要來源講的,并不否認還包括自然科學和其他文明成果等來源。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恒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源。列寧在文章中強調,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它批判地繼承了人類19 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實現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親身參加和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指導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總結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比如,《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并不認為這一著作中的論斷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實踐和形勢的發展,他們一旦發現有的論斷已經“過時”,就通過再版的機會及時修改和豐富原來的認識。列寧在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的時代向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結合本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