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蕾
知道林徽因,當從她那首極著名、語言極綺麗的《你是人間四月天》起;曾經在心頭默默吟詠過無數次這一首詩作,只為那些美好得仿佛音樂般流暢的字符。
恰逢今年是林徽因誕辰一百周年,我查閱了關于她的不少資料,終于重新認識了她。胡適評價她為“中國第一才女”,我想她應該是當之無愧。因為她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文學方面,還有她在美術方面、建筑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才能如此全面的女性,融感性、理性、知性于一體的完美女性,如何擔當不起“中國第一才女”這一贊譽呢?
林徽因身出名門,書香世家,系大家閨秀;所以她的氣質修養風度性情,被人評價為:“既如稀世美玉,又是那樣搖曳多姿,難以形容,她是一個女人中的女人,也是一個人中之人”,或許不足為奇。因為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和外國歷史上,都出現過不少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女思想家等等,但難能可貴的是林徽因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所以她是獨一無二的女性楷模。
每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可能都會遇到階段性的感情問題;小人物是這樣、名人亦如是,因為正常的人都會有七情六欲。問題的關鍵只在于,如何去突破和超越感情的關口呢?我感覺林徽因做得非常之成功。當她十六歲的時候,在英倫遇到已婚的徐志摩,徐志摩深深愛上了林徽因,不惜與原配張幼儀離婚;但最終林徽因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他們夫婦二人在婚后去了美國?;蛟S到了美國之后,林徽因才徹底懂得了徐志摩對他的愛戀,所以她會給胡適寫信說:“告訴他我絕對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諒我從前的種種不了解。但是路遠隔膜誤會是所不免的,他也該原諒我?!薄@里的他指徐志摩?;蛟S林徽因是愛徐志摩的,只是意識到的比較晚吧。
人,不可以一味墜入情網;那樣,天地便小了。林徽因到底不是平常女性。她說:“我永是‘我,被詩人恭維了也不會增美增能,有過一段不幸的曲折的舊歷史也沒有什么可羞慚……而也給我不少人格上知識上磨練修養的幫助。志摩從某方面警醒了我,他變成一種激勵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幸運,或遺憾,或難過,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的,我自己的倔強,我也不慚愧。”從這段些話里面,可見林徽因的超脫與胸襟,她能夠從感情當中悟出真正的意義,把經歷過的是是非非轉化成對自己人格上知識上磨練修養的幫助,進而領會到人性的美好。只有在思想的認知上達到某種境界之后,方可見真正的性情與大度。因此,我覺得她說這些話的時候,心情大概是比較平靜的,她并沒有恨與怒、難過與遺憾,因為所有的感受已經直面而過,握下的只能是不悔不愧的豁然開朗。
談完徐林之戀,不能不提到金岳霖。金岳霖終身未娶,眾多的解釋版本殊途同歸,即他始終暗戀著林徽因。據陳宇采訪暮年金岳霖的文章得知,“林徽因對金岳霖亦十分欽佩敬愛”,或然金岳霖在她的心底影影綽綽的存在著。盡管感情二字,是塵世間凡男俗女最難理順辨清的;但理智凌架于感情之上時,靈魂也接受了洗禮因而變得高尚,愛情也會變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友情般的關愛。于是,金岳霖與梁氏夫婦仍是最好的朋友。
情感,永遠是人類世界的一大主題。然而,當我們的目光越過情感的肩膀,我們看到的是另一面的林徽因。緣于林徽因出身書香門弟,所以她對藝術對美的領悟能力自是不同凡響;盡管是徐志摩直接把她引入現代文學之門,但她在文字方面的造諧終是須她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得來的。最愛她的詩《你是人間四月天》,笑響、云煙、軟風、星子以及夜夜的月圓、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在梁間呢喃,優美的意境、華麗的文字,給我帶來對美好事物的不盡享受和熱切向往;雖然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剛出世的兒子的,但詩中表達的無限光明與喜悅卻是讓我們為之神思。她的散文《蛛絲和梅花》因由兩根細細的蛛絲而起,聯系到梅聯系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等,小小的蛛絲在她筆下像銀、像玻璃,我們不能不佩服她豐富的想象力,欽嘆她純美的文字。林徽因在文學方面的成績,可以用她的詩《別丟掉》中最后一句來概括——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她的成績,宛若空谷回音,篇幅不多,卻字字珠玉,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字中,占有一席之地,歷久仍彌香。
據林徽因之子梁從誡的紀念文章來看,林徽因最愛的、最有成就的應該還是建筑方面。梁從誡說:“建筑是她心靈詩歌”。是的,當年林徽因隨梁思成留美時期,因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不招女生,所以她報了美術學院;然而,她竟然可以隔系應聘,當上了建筑系設計課的兼職助教,年僅22歲。——足見林徽因的才智與聰慧!
正是利用自己的繪畫才華,林徽因得以替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建筑的丈夫梁思成繪制草圖,一起整理古建筑遺跡;甚至是拖著帶病的身體,與梁思成一道在邊遠的內地農村記錄繪制中國古建筑的圖樣,為我們國家的建筑史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梁思成的著述中,插圖都是林徽因親手繪就的。我想,如果不是因為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支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作后盾,林徽因一定會接受回美國養病的安排。生命因為奉獻而綻放美麗,人生因為奉獻而體現價值;這是我對林徽因的敬愛之處。
想到這里,我回憶到很久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是這樣寫林徽因的:“她以51歲的年齡因病逝去,當然是因為生活的動蕩、常年的辛勞,但是僅僅因為這些嗎?我總覺得,在內心深處,她是痛苦的,至少是并不安寧的?!弊髡哌@樣寫,是不夠客觀不夠準確的。生活的動蕩、常年的辛勞,皆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和奮斗的目標;當一個人擁有了自己為之努力的事業時,身心所受的疲累早已微不足道。林徽因已經超越了狹隘的感情空間,她的內心是坦蕩的,她的眼光是高遠的,她的胸懷是寬廣的;所以,我不贊成作者說林徽因內心深處是痛苦的、至少是不安寧的,我說是作者沒有讀懂林徽因的內心與一生。
建國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努力想把北京城作為當時全世界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來,卻沒有成功;再后來,在北京古城墻的存留問題上,依然敗北。林徽因只說了一句話:“有一天,他們后悔了,想再蓋,也只能蓋個假古董了?!闭\然如斯,一個城市的建設與規劃,不能單純地向所謂現代化看齊,它必須有自己的城市特色;縱觀我們中國的城市,真正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又有幾座?規劃者們不過在追求高樓林立、霓虹萬丈的都市化氣息,而缺乏自己的建設風格便無法突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在這一點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遠見的。
林徽因還參與過我們偉大祖國的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過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她去世以后,人們把她設計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花圈圖案的“草稿”(一小塊碑石)放在八寶山她的墓碑前以示緬懷。
百年滄桑,在歲月了無邊際的長河中,不過驚鴻一瞥;今天,我們懷念林徽因誕辰一百年的日子里,默然閱讀她的文字、靜靜思索她的生命時,得到了什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