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
眾所周知,有些游客到某地游覽,喜歡在景點的墻壁或樹木上刻寫“某某到此一游”以便“人過留名”。人體的腸道蛔蟲也愛到膽道“旅游”。不過,蛔蟲前往膽道卻不僅僅是“到此一游”,它會引發膽道蛔蟲癥或導致膽管結石。最近就有一位老阿婆肚子里的蛔蟲到膽管“一游”,然而它在膽管內“流連忘返”,終于變為膽管結石而“蟲過留尸”,不得不通過手術將結石取出。且看新聞——
據2015年12月6日多家媒體報道: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外科醫生從一老人的膽管內取出長達11厘米蛔蟲形結石。報道稱,11月23日晚,浙江泰順縣78歲老人鄭阿婆突然肚子劇烈疼痛,經溫醫大附一院確診,疼痛是膽管內長了結石在作祟。通過CT觀察,患者膽管中的結石較大,且不只1顆,而是一段一段地散布在膽管中。11月26日,醫生為鄭阿婆做了手術,取出多顆大小不一的結石。醫生將這些結石擺好后,發現它像極了一條蛔蟲,經確認,這些結石正是一具完整的蛔蟲尸體。
醫生介紹,通常蛔蟲長在腸道內,而腸道與膽管相通,蛔蟲常四處亂鉆,這條蛔蟲生前恰好鉆入膽管中,最終沒能鉆出來,死在里面。由于膽管是膽汁流通之道,蛔蟲“堵路”,造成膽汁中的膽紅素沉淀依附,日積月累而變成結石。

腸道功能紊亂可誘發蛔蟲癥
蛔蟲成蟲寄生于小腸中下段,它為何會竄入膽道而致病呢?
經臨床觀察和研究,下列因素可誘發膽道蛔蟲癥:
◎腸道功能紊亂,如發熱腹瀉,腸腔內環境發生改變,促使蛔蟲活動增強。
◎驅蟲藥不足,激惹蛔蟲活動增強。
◎藥物或飲食改變了腸腔內酸堿度,蛔蟲厭酸喜堿,低酸可促使蛔蟲逆行向上。
◎蛔蟲有鉆孔習性,當它上行至十二指腸,便可能鉆入十二指腸壺腹部胰膽管的共同出口而潛入膽管。
◎膽道開口的奧狄(Oddi)括約肌松弛,如進食油膩食物后或膽囊切除術、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術后等,為蛔蟲鉆入膽管提供了方便。
蛔蟲入膽起病癥
蛔蟲能在腸中游走。一般情況下蛔蟲在腸內頭向胃端,吸噬食物渣和腸液,于是,寄生在空腸或回腸的蛔蟲,便可游走到“上游”而抵達十二指腸,進而通過十二指腸乳頭奧狄括約肌(胰膽管的共同出口)進入膽道,竄入膽道者80%在膽管內。
蛔蟲進入膽道后可刺激引起括約肌強烈痙攣收縮,遂出現膽絞痛,尤其部分鉆入者,刺激癥狀更頻發,在其完全進入膽道或自行退出后,患者不適癥狀可緩解或消失。
最終,進入膽道的蛔蟲大多數死在膽道內,其尸體碎片、角皮、蟲卵成為以后結石的核心。蛔蟲鉆入膽道其帶入的細菌可導致膽管炎癥,且可引發急性重癥膽管炎、肝膿腫、膈下膿腫、膽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膽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陣發性腹痛是主要表現
膽道蛔蟲癥主要有以下表現:
◎腹痛。蛔蟲鉆入膽道,刺激膽總管的奧狄括約肌,使之產生痙攣性收縮,因此患者出現劍突下突發性劇烈絞痛,疼痛持續時間不等,而疼痛過后可如常人,這是膽道蛔蟲癥狀的特點。發病初期腹部喜按,但隨著膽道炎癥的發生而出現拒按。
◎惡心、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可含膽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蟲。
◎寒戰、發熱。膽道蛔蟲患者的體溫多在正常范圍之內,當合并感染時,患者可出現畏寒、發熱,但體溫的上升與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蛔蟲鉆入膽道引起膽管炎,除非蟲體退出膽道,炎癥緩解,體溫多不會自退。
◎黃疸。單純的膽道蛔蟲因蟲體表面光滑,不易形成完全性膽道梗阻,故患者無或僅有輕度黃疸;若后期繼發感染及炎癥引起膽管梗阻則可伴有明顯黃疸。
診斷膽道蛔蟲病,除了上述表現外,必要時還可通過影像學檢查以助確診。B超檢查膽道蛔蟲的診斷較有價值,準確率可達95.6%。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可獲得清晰的影像而協助診斷。
膽道蛔蟲癥多可不手術
膽道蛔蟲癥的治療原則是解痙、鎮痛、利膽、驅蟲、控制感染和糾正水、電解質失調。除非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大多數患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是解痙鎮痛。方法有:(1)藥物。解痙鎮痛常用藥物有阿托品、654-2,維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所引起的絞痛。絞痛劇烈者,在診斷明確時可配合應用杜冷丁、異丙嗪等。(2)針灸治療:發病初期可采用,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上脘、太沖、鳩尾、臍俞、內關等。(3)用食醋50毫升、芝麻油25毫升混合口服。
二是利膽驅蟲。方法有:(1)中藥烏梅湯。(2)膽道排蛔湯。(3)驅蟲藥物:可選用左旋咪唑、驅蟲凈(四咪唑)、驅蛔靈等。(4)氧氣驅蟲:插入鼻胃管之后,成人緩慢地一次性注入氧氣3000毫升,兒童酌減。(5)應用33%硫酸鎂。(6)十二指腸鏡直視下取蟲。
三是預防和控制感染,可采用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和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菌藥物。
手術治療
膽道蛔蟲的手術指征包括:(1)本病合并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炎,非手術治療中病情惡化者;(2)本病合并肝膿腫、膽道出血、腹膜炎、敗血癥、中毒性休克者;(3)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或膽道蛔蟲與結石并存者;(4)非手術治療5~7天不能緩解并有病情惡化者。
手術時機及術式由醫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