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癌癥患者,1/3是治死的,1/3是嚇死的,1/3是該死的(指死于疾病本身)。”管理學也有個“短板”理論——木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板,而是最短的板。生命也同樣。臨床觀察表明:癌癥患者的短板,就是他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由此可見,戰(zhàn)勝對癌癥的恐懼心理比治癌更為重要。
心理休克比癌癥更可怕
長期以來,在不少國人的心中,“癌癥”二字,和死亡畫上了等號,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為在確診癌癥之后,每一寸光陰都像是生命的倒計時,這段日子充滿恐懼和絕望,放療、化療、手術,各種治療的高昂費用,令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財兩空。
2004年年底,長沙某地剛退休的某中學教師,因頭暈厲害,去找一位已成為主任醫(yī)師的中學同學咨詢。醫(yī)生仔細聽了他的述說,并做了初步檢查,然后比較嚴肅的告訴他:有可能是腦瘤,是原發(fā)性的還是轉(zhuǎn)移說不清。希望他第二天下午來做一個核磁檢查,確診或排除一下。他是自己騎自行車去醫(yī)院的,聽到這個消息后,頓時覺得天旋地轉(zhuǎn);醒來時,已經(jīng)躺在家里的床上了,也不知道怎么回家的。第二天下午,他沒法起床,自然也沒法去醫(yī)院。當天后半夜,他就去世了。
恐懼往往源自恐懼本身。如何才能破解困局?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癌癥,癌癥≠死亡。中國人對癌癥的誤解太過久遠而深刻,每每提到癌癥,腦海中總是一副凄涼的圖景。其實癌癥只是如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很多癌癥并不直接威脅生命。
其次要明確,癌癥是人類的一種新常態(tài)?;及?,是中老年人再正常不過的現(xiàn)象。有很多長壽的名人,曾經(jīng)都是癌癥患者(如宋美齡、邵逸夫等),從容對待癌癥,多了解一些癌癥的特點,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應對,這樣戰(zhàn)勝對癌癥的恐懼自然不是難事。
若要自救,必先自愛
2014年底,我在某省城巡診遇到一位乳腺癌淋巴轉(zhuǎn)移的患者。她滿臉陰沉,充滿怨懟之氣,和圓桌診療的歡樂氣氛格格不入。輪到她時,她憤懣不平的說,她想死,活著只為父母等諸如此類的言語。

原來,她自己也是一位醫(yī)生且早有成就,40多歲就成為主任醫(yī)師。她事業(yè)心強、控制欲也強,一直埋怨老公不爭氣,對兒子也很苛刻。最終導致老公外遇并提出離婚,兒子結婚后也疏遠了她,后來了解,她下面的人對她是又恨又懼,她周圍人際關系很緊張。她感覺自己沒有不好,是所有人都虧欠她。她唯一有點歉疚的就是父母健在,自己患病不能報答養(yǎng)育之恩。故而,才有了為父母而活的氣話。
猶太人有個生活智慧:愛就是手中捧著的沙子,你攥得越緊,它流失的就越快,所以要學會適當放松對愛的束縛。這位乳腺癌患者事業(yè)心太強,不懂得生活,更不懂得張弛結合,長期生活在高度緊張和壓抑的氛圍中,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她的乳腺癌。
我最后和她分析說:“你現(xiàn)在最糟糕的不是癌癥,而是你的心態(tài)和生活態(tài)度。不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會被別人愛?!苯?jīng)過一番開解之后,她的臉色大有改善,心情似乎也舒暢了許多。半年多過去了,她一切都好。
心理自救的移情療法
“移情療法”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所強調(diào),精神分析學派更把它作為治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癌癥患者思慮焦點只是癌,不從這一點轉(zhuǎn)移出去,想要自救,難上加難?;颊吣芊褶D(zhuǎn)移聚焦焦點,決定了他的情緒,最終也會影響其治療效果。因此,要學會“移情易性”。
有位癌友,山東臨沂漢子張翼,1998年患病,晚期腸癌全腹部轉(zhuǎn)移,被判為最多只有60天壽限。實施過自殺,但自殺未遂。遂開始以微刻止痛,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微刻上,有一定的止痛功效。微刻不僅緩解了他的癌痛,腫塊縮小了,而且讓他成為著名的微刻專家,事業(yè)進入如日中天的黃金階段。央視科技頻道曾邀我和他做過一檔訪談節(jié)目,反響很大。節(jié)目中調(diào)出他的原始檔案,對照他在北京某大醫(yī)院做的全身檢查,確定癌癥已經(jīng)痊愈。
由此可見,患者學會自我轉(zhuǎn)移聚焦焦點,把焦點轉(zhuǎn)移到令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可以消解對癌癥的恐懼和不安,達到自救的目的。
活在希望里,安度兩個死亡高峰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以實驗的方式證明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存在:一旦一個人對自己(或者別人對他)有一個希望或期盼時,就會按照那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并激發(fā)出自己的潛能,最后很有可能真的成為自己或別人期待的那個樣子。
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癌癥患者確診后有兩個死亡高峰:一是3~6個月;一是1年左右。
3~6個月,大多成為腫瘤患者從醫(yī)生口中聽到的潛意識的脫口詞。這種類型多半是沒有度過心里休克關,大半是那些失望、絕望、信心缺失者,倒不是因為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心理危機。
1年左右相對集中在冬至到春節(jié)前后,有3種情況:一是高齡老人,往往是外界生機最弱,體能也差者,過不了冬至關;二是陽歷前年底,人們習慣做身體檢查,結果大失所望,喪失信心;三是1年或1年多未見康復,盯著指標、善于總結、掰著指頭算康復的人,往往會失望。
群體抗癌,感受正能量
多年前,我們在南通地區(qū)做了場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了2000多位患者及其家屬,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性現(xiàn)象:凡加入當?shù)乜祻蜆穲@等社會團體的,康復效果就是比沒有加入的患者好很多(康復樂園是癌癥患者的自救團體)。
當然,還要涉及另一方面,患者本人應該有主動意愿,尋求他人幫助。至少有主動意愿參加社交活動,在一種愉快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認同感,特別是和已康復的患者進行交流,促進康復。
但要強調(diào)一點,這類組織中,核心人物一定要很陽光,有正能量,千萬不要和帶有消極負能量的人在一起,除非你比他氣場更強,能夠扭轉(zhuǎn)他。健康有群集現(xiàn)象,常與健康者為伍,可以幫助自己守住健康;常與病懨懨者交往,往往自身也會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