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禹
2010年8月11日,由英國、瑞典、印度和巴基斯坦4個國家的科學家聯名在國際權威醫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他們發現了幾種“超級細菌”,對現有的幾乎所有抗生素都有極高的耐藥性。不久,“超級細菌”在多個國家陸續出現小規模爆發流行。其實,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的毒性有多么強,而是它對抗生素的強大耐藥性。
“超級細菌”并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多年來抗生素廣泛濫用的結果。
4種不合理用藥現象
第一,濫用。一是無用藥指征,如對發熱患者,即使明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對病毒和非細菌感染發熱疾病無效),把抗生素看作是“退熱萬能藥”;二是頻繁更換抗生素,如剛用一種尚未發現其無效,又改用另一種,甚至一天換一種;三是認為越是昂貴的、新型的或進口的,療效就越好;四是本來由一線抗生素就能解決的問題,偏用二、三線抗生素,結果是“殺雞用了宰牛刀”,且改藥后對新藥又可產生耐藥性,再頻頻改用,又對新藥產生耐藥性,周而復始而后患無窮。
第二,不顧患者的具體情況而用藥。老年人、孕婦、兒童或同時患其他嚴重疾病(特別是肝腎等疾病)者,因其生理、病理和免疫狀態與青壯年不同,抗生素的劑量和給藥方法應有所區別,但有的臨床醫生對這些因素考慮不周,或因患者要求用“好藥”、用“新藥”、“多用藥”,不掌握原則而遷就,進行過度治療,這就可能招至嚴重后果。
第三,不合理的聯合用藥。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紅霉素與林可霉素聯合用藥,因兩者的抗菌譜基本相同,聯用實無必要,也是浪費,另外兩藥的藥性還可發生拮抗作用,反而使療效降低;四環素與青霉素合用,可使青霉素的有機酸游離出來,致使青霉素的作用減弱;據文獻報告,金霉素和青霉素聯合用藥治療肺炎雙球菌腦膜炎,其死亡率(79%)遠較單用青霉素治療者(30%)為高。
第四,盲目地預防用藥。無菌手術、麻疹或小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應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無此必要;相反,往往卻得不償失,不僅浪費藥品,還會人為導致抗生素弊端的發生(如耐藥性、二重感染等)。
不合理用藥的7大危害
1.起不到治療作用,貽誤病情,浪費藥品。
2.毒副作用、過敏反應和藥源性疾病增多。如濫用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萬古霉素、妥布霉素等,可造成永久性耳聾(特別是兒童)。筆者曾調查過一所聾啞學校,75%的聾啞學生,是嬰幼兒時期因患感冒發熱,注射鏈霉素或慶大霉素引起的。另外,濫用這些藥物還可造成腎功能損害。過量使用氯霉素,可抑制骨髓發生白細胞減少癥,使身體抗御細菌感染的能力降低。抗生素(特別是青霉素)使用時間過長或劑量過大,易招致過敏性休克、皮疹、蕁麻疹、剝脫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藥物熱等。
3.耐藥細菌增多。耐藥是指指細菌對抗生素有了抵抗力。以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該菌現時對青霉素和四環素耐藥者占80%以上,對氯霉素和紅霉素耐藥者分別為40%和50%,對卡那霉素耐藥者占60%;再如痢疾桿菌對四環素和氯霉素耐藥者,在大城市竟高達90%~100%;還有結核桿菌對一線抗癆藥物(如鏈霉素、利福平和雷米封等),耐藥者也很突出。常聽人們抱怨:“現在有病用藥也不管事了”,道理源此。
4.誘發二重感染。二重感染指用抗生素治療一種感染時,而誘發了另一種感染。這種感染發生率逐年增高,最常見的是口腔和胃腸道的真菌感染、菌群交替性腸炎(或稱抗生素性腸炎、球菌性腸炎、偽膜性腸炎等)、桿菌性敗血癥和泌尿系感染等。
5.加重并存疾病的病情。如肝病患者大劑量使用氯霉素、四環素,可進一步損害肝組織,引起或加重黃疸及肝昏迷;腎病患者使用慶大霉素,可加重腎臟病變,發生腎功能衰竭等。
6.致畸。指藥物在并不損害母體的情況下,卻能干擾胚胎和胎兒的發育,導致胎兒功能、生化和結構異常,即所謂畸形兒。易致畸的抗生素有:四環素、氯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生霉素和磺胺類藥物。
7.引發藥源性疾病。如應用大劑量青霉素超過4000萬單位/日,或老年人超過2500萬單位/日時,可引起腦損害;應用大劑量氨基甙類抗生素、新霉素、多黏菌素B和E等,可引起類似重癥肌無力綜合征,表現為眼瞼下垂、復視、近端肢體力量弱,嚴重者可發生呼吸困難;應用大劑量(1.5克/日)四環素可引起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小兒可見前囪隆起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等。
合理用藥11原則
濫用抗生素被國際醫學界視為致使耐藥性“超級細菌”出現的罪魁禍首。擁有13億人口的我國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如果抗生素濫用的勢頭得不到控制,人類將會面臨一場病菌的浩劫。合理使用抗生素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使用抗生素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一定要有嚴格的用藥指征,絕對不能濫用。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和非細菌性發熱(如結締組織病、血液病、變態反應與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和惡性腫瘤等),應視為抗生素使用的禁忌征。
2.如能檢出細菌,最好做藥敏試驗,選用抗菌效力最強的窄譜抗生素(窄譜抗生素是指僅對1、2種細菌有作用的抗生素)。
3.如不能檢出細菌,但從臨床角度考慮確屬細菌感染,或雖己檢出細菌,因條件所限不能做藥敏試驗,則宜選用廣譜抗生素(即對多種細菌都有效的抗生素)。
4.對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明確,細菌對藥物又敏感,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使用足量,還要有一定療程(即用藥時間),“蜻蜓點水”或“羊拉屎”式的用藥方法對治療不利。但需指出,如系老年人、兒童、孕婦、體弱消瘦、肝腎功能不好者,則抗生素的劑量和用藥時間應酌減。
5.根據需要必要時可聯合用藥。
6.如使用某種抗生素療效不好時,要考慮是否系劑量不足、用藥時間短、給藥途徑不當、全身免疫功能差等因素所致,如與此有關,只要對這些原因予以調整和改善,療效就會提高,不要頻繁更換藥物,造成用藥混亂,這對患者有害無益。
7.原因不明的長期發熱,實在搞不清診斷時,使用抗生素“試驗治療”,雖不失為一種權益之計,但要慎重,不能濫用,特別是不能過早使用。因為這種“試驗治療”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使發熱得到暫時控制,也不能科學地證明其療效;如用藥并非適應癥,則后患無窮。
8.慶大霉素、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等,對耳、腎等器官有一定毒性,但近年來此類藥物使用相當普遍,毒副反應也相當嚴重,因此不要把這類抗生素(特別是慶大霉素)作為一線藥物使用。
9.不要隨意把抗生素作為外科手術前或避免某種疾病發生的預防用藥使用。
10.皮膚、黏膜局部使用抗生素,要盡量避免,特別是青霉素G絕對不能用,以免發生過敏反應。
11.孕婦慎用抗生素,以免致畸或發生肝損害。
由上所述可知,抗生素的使用很有學問和講究,為了與醫生合作治病,避免產生“超級細菌”,人們懂點用藥知識,實有必要,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