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鳳+譚敦民
近年來,癌癥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惡魔,來勢兇猛,令許多人談癌色變。2015年,美國《化學文摘》發布全球癌癥統計數字,每年腫瘤新發病人數超過1000萬人,全球目前約有1億4千多萬癌癥病例,每年約有820萬患者死于癌癥。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日、德)和我國的大中城市,癌癥死亡占死因中的第一位。我國居民每5名死亡患者中就有1人是死于癌癥。據估計,如果沒有進一步抑制癌癥的措施,到2020年全球每年將有2000萬新發癌癥病例。
癌癥的發病趨勢不容樂觀,不過在癌癥治療方面,醫學界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特別是中醫抗癌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效。不少癌癥患者、有的甚至是被宣告不治的患者,尋求中醫治療和調理,不僅減少了病痛、延長了壽命、提高了生存質量,有的甚至恢復了健康。
中醫治癌療效顯著

哈爾濱耿女士,剛退休1年,被查出患了淋巴腫瘤,淋巴腫瘤是比較兇險且難治的癌癥,發現時已是晚期,同時發現全身有6處轉移,連心包上都長了腫瘤。會診之后,腫瘤醫院專家拒絕手術治療,只同意化療。兩個療程之后,患者全身出現潰瘍,氣息奄奄,不得不放棄化療。無奈之下,耿女士轉而尋求中醫治療,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專家給她用中藥調理,一個半月之后,她就止住了潰瘍,居然還能早起為家人做飯了。此后,耿女士一直堅持服中藥,1年后,心包處的腫瘤已經消失,其他位置的腫瘤也在縮小。
北京昌平的一位農民患者,肺癌手術后單純采用中醫藥治療,目前也健康生存7年。
類似的病例有很多很多了。有的病例經過中醫的調理,腫瘤已經全部消失,目前已健康地存活了十幾年。
中醫藥治療癌癥之所以有如此明顯的臨床效果,要從中醫學的原始理論及中醫學的初衷談起。中醫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醫學和西方現代醫學是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也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
傳統中醫著眼于恢復人體的基本功能,恢復人體的免疫力,解開抑制人體免疫力的“節”,然后,讓免疫力自己去治病。
漢代之前的古老中醫和后世的中醫不太一樣,那就是古代中醫沒有“病”這個概念,整本《傷寒論》沒有提到一個病名。《傷寒論》講治六經,六經可以理解為人體的6種困局;也可以理解為人體自己排病的6種模式。對于中醫來說,學會這6套方法就能治療各種疾病。
西醫所說的大病、小病很多是指患病的位置,比如炎癥,在皮膚上似乎可以不去管它;在腎臟上就是大病了,腎炎必須治療。而在中醫看來,身體各部位病灶似乎都是一樣,不管哪個部位出現疾病,都是人體免疫力下降的結果;免疫力正常了,人體的基本功能恢復了,大病、小病都能很快治愈。反之,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即使是小小的感冒,也有可能遷延一兩個月不好。
中醫治癌源遠流傳
對于癌癥,中醫古籍中早有認識,《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一些腫瘤病名,如昔瘤、筋瘤、腸覃、石瘕、積聚、膈等,并對這些疾病的癥狀進行了系統的描述。《仁齋直指附遺方論》首提“癌”字,說“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
古代也有很多關于癌癥治療的醫案。清代《孟河費氏醫案》中曾記載了一個典型醫案,講的是廣西巡撫張丹叔的病例。張巡撫當時得了“噎嗝”,有人謂之“噎食”,就是現在的食管癌,飲食不進,胸腹疼痛,請常州名醫費伯雄大夫診治。脈診后,費大夫考慮其氣液皆虛,肝陽夾痰阻胃,氣失降令,開出處方:參須、北沙參、白芍、牡蠣、酒黃連、吳茱萸、陳皮、制半夏、麥冬、炒竹茹。張巡撫服用10副后,病情好轉,胸腹疼痛大減,飲食漸進。根據病人身體變化,費伯雄大夫又對上方進行加減,又服用10副后,張巡撫食欲更好,已能正常進食。
中醫對疾病的診治,主要從整體著眼,針對人體各部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調節性的治療,重點在于恢復人體的各部功能。
人體的自愈功能十分神奇。人體本身就是天造地設的一架最精密的儀器,但科學界至今仍然不能完全解讀人體這架精密的儀器,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所能夠認識到的與這架精密機器的內涵仍相差甚遠。
大醫精誠,對中醫的贊譽和要求
中醫既重視外邪致病,也重視七情內傷,充分考慮到了生理、心理、社會諸多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的作用,按癥候將患者分類定型;處方用藥時,既考慮到患者所患疾病,又考慮患者所屬的類型,靈活地辨證施治。這也要求中醫師要有精湛的業務水準。
“大醫精誠”,是對中醫的贊譽,也是對中醫的要求,本來源自唐代名醫孫思邈之口。“精”,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醫生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見彼苦惱,感同身受,有“大慈惻隱之心”。許多中醫師在對待癌癥患者治療上表現出了妙手仁心及惻隱愛心,這對醫務工作者來說是份屬應當。而這,既是傳統醫學精神的光華,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延續。
除了治療癌癥顯示出中醫顯著效果以外,還有一個實際例證,那就是2003年的SARS疫情。當疫情在廣州爆發時,西醫幾乎束手無策,使用抗生素基本無效,只能使用大劑量的強效的激素,幸存者很多因此患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等后遺癥,非常痛苦。當時,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老中醫鄧鐵濤教授率領的團隊使用中醫組方治療50余名患者,無1例死亡,平均退燒時間3天,且醫護人員無1人感染。而鐘南山院士所在的西醫醫院治療的117名患者,有10人死亡。治愈者中,有71名患者還是接受了中醫的介入治療。
當然,說這些也不是要否定西醫的科學性。建立在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西醫學,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借助儀器設備,從組織、細胞乃至分子水平來闡述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變化規律。現代中醫學,如今也能借助儀器設備對疾病作出精確的科學的解釋,只是在把握疾病的整體思維上更能顯示優勢。如今,國家提倡發揮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提倡發揮中西醫雙方的優勢,共克難關,給患者帶來福音。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很多中醫藥大學設有西醫系,如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就有西醫系;還有很多醫科大學設有中醫系。
總之,癌癥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疾病,這已經是眾多醫療工作者的共識。有著千年優秀傳統、獨特治病思維的中醫學,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必能在醫治癌癥等眾多疑難病癥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