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馳
春困是指人在暖暖的春天產生的一種無精打采、哈欠連連、昏昏欲睡的狀況。從人體生理學來看,春困是因氣候、季節變化而帶來的生理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應,或者說是人體生理功能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而作出調節的生理現象。
適當增加睡眠時間,在陽光充足、綠樹成蔭的地方做深呼吸和肢體活動,給大腦提供新鮮充足的氧氣,同時多進食一些新鮮蔬果,讓身體逐步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困倦癥狀就會逐漸得到改善,甚至消失。

但是,如果經過上述調整,春困表現依然明顯甚至逐漸加重,那就要警惕是不是疾病所致了。那么,哪些疾病的表現易與春困混淆呢?
腦梗塞
腦梗塞屬于缺血性腦卒中,有研究表明,70%以上的腦梗塞患者在發病前5~10天會出現困倦、哈欠頻發等癥狀,甚至出現流口水、嘴歪斜、說話不清等先兆表現。
對策: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進行治療,爭取良好的預后。
腦動脈硬化
患者常有嗜睡、困倦、乏力、打哈欠等癥狀,還會伴有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行為異常、個性改變等表現,多見于中老年人。因腦血管硬化,腦部的供血供氧量減少所致。
對策:日常生活中堅持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堅持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防止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遵醫囑服用治療藥物,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
心臟病
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所導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循環血液中的攜氧量下降,會使乳酸等代謝產物積聚在組織內,可產生困倦、乏力,同時伴有胸悶、心慌、氣短、頭昏等癥狀,常在活動后加重。
對策: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日常合理飲食,宜低鹽、低脂、低糖;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戒煙限酒,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必要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按量服用治療藥物。
糖尿病
當患者出現多吃、貪睡,且難以睡醒,同時伴有周身乏力、精神不振、口渴、消瘦等癥狀時,應考慮是否患了糖尿病,或者是原有糖尿病的癥狀加重,出現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
對策:及時就醫,檢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早診斷、早治療,將血糖值控制于正常范圍內,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
肝膽疾病
若經常犯困、疲勞、乏力,且伴有右上腹的不適、隱痛或脹痛、食欲不振、納差、厭油膩、惡心、嘔吐等,應考慮是否患上脂肪性肝病(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膽囊、膽管的疾病。
對策: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肝功能,明確診斷后,盡早行正規治療。
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甲減”)
甲減常見的表現有易疲勞、常犯困、嗜睡、怕冷、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郁,且表情淡漠、面色蒼白,對周圍的事情沒有興趣。
對策:及時到醫院就診,行甲狀腺功能測定即可明確診斷;確診后應遵醫囑進行正規治療。
貧血
貧血患者常會有頭昏、耳鳴、周身乏力、易疲勞、不愿活動、怕冷、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且伴有皮膚黏膜的蒼白,及活動后的心悸氣促。
對策:到醫院做血常規檢查即可明確診斷,還應配合醫生和營養師查明病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和飲食調理。
低鉀血癥
低鉀血癥是指體內鉀的水平低于正常范圍,可引起疲乏、困倦和周身無力,很像是春困。重者可有全身性肌無力、肢體軟癱、反應遲鈍,甚至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難、心律失常等嚴重表現,可危及生命。
低鉀血癥常見于高血壓病、心臟病及肝腎疾病使用排鉀利尿劑時,一般正常飲食的健康人群是不易出現的。
對策:到醫院做血鉀檢測即可明確診斷,必要時可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同時,飲食中可增加富含鉀的食物,如菌類、蔬菜及其制品(如白蘑、干黃蘑、干蘑菇、銀耳、紫菜、白筍干及脫水的白菜、胡蘿卜、甜椒、菠菜等)、水果及果干(如鱷梨、密云小棗、黑棗及杏干、棗干、葡萄干、桂圓干等)、豆類(如黃豆、黑豆、紅小豆、蠶豆)、魚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