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近日正熱播的傳奇劇《女醫明妃傳》,讓中國版的“大長今”火了起來。全劇講述了奇女子談允賢在嚴苛的封建禮教束縛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明朝首位女國醫,同時也演繹出了一出宮廷爭斗結合情感糾葛的故事。
談允賢確有其人

談允賢確有其人,她與義姁、鮑姑、張小娘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談允賢(1461-1556年)是江蘇無錫人,出生于一個儒醫并重的家庭。其祖父談復曾任刑部郎中,且“兼以醫鳴”,祖母也對醫藥十分精通。祖父因二子均入仕,“醫用弗傳”,見孫女聰慧,便讓其“棄女紅習醫”。在祖父母的悉心指導下談允賢開始學醫,15歲時她就遍讀《難經》、《脈訣》等醫典,并隨祖父臨證處方,出閣后她仍沒有放棄學醫。新婚不久,她得了氣血失調之病,她把自己的病證作為研習對象,自己開方配藥,終于治好了病。談氏育有“三女一子”,每當子女有疾,也都是她親手調治,其醫術也日漸精進。后來,她祖母臥床不起,臨終前將全部秘方和制藥工具傳授給她。
明代對女性貞潔要求苛刻,女性有病,男醫生只能“說證取藥”,不可細致診察。而談允賢憑借醫術高超和熟悉女性心理,治愈病人越來越多,在當地社會開始嶄露頭角,漸為正統醫學體制所接受。她行醫之后,“相知女流眷屬,不屑以男治者,絡繹而來,往往獲奇效”,很快成了當地有名的女醫生。談允賢不少奇妙治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因醫術精妙,據傳她還曾經被請進宮內,為皇家眷屬治病。據載,談允賢“年益高,術益神”,活了96歲,這也成為其醫術高超的一個佐證。
談允賢50歲時(1511年),將祖母傳授的醫術和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寫成了一部 《女醫雜言》,該書由其子楊濂抄寫付梓,流傳后人。
《女醫雜言》專治婦科病
在古代女醫中,有著作傳世的極少,談氏所著《女醫雜言》能傳至當今,這正是她對醫學的最大的貢獻之一。
《女醫雜言》是一部專門性婦科醫案著作,收錄病案31例,病人均為女性,除部分內、外科疾病,治療的都是婦科病,比如習慣性流產、月經不調、產后諸疾、腹中結塊、血崩、不孕等。病患不拘身份,對象廣泛,從婢女到富家千金 ,從“船女”到“商人婦”,皆有涉及。病人年齡從6歲到69歲,其中育齡婦女占一大半。
《女醫雜言》雖所載病例不多,但都是談氏臨床治療的成功案例,有的經驗很有特點。該書的主要特色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案例簡潔,記述明了。醫案采用追憶的方式撰寫,每個案例,通過問診獲得盡可能詳細的病史資料,診治過程先講病情與病史,次列治法(或藥或灸),多數記載有處方,還常注明方劑的出處。
2.問診細膩,體貼入微。書中常記載:“夫故商人,以財為欺。婦性素躁,因與大鬧當即吐血”;又“一婦人,年三十八歲,曾生十胎。后有孕怕生,因服藥墮胎,不期惡露丟多將死”;還有“因夫貴娶妾,憂忿成疾”的。同為女性,談氏能夠在親密、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對病者情感和生活仔細觀察。出于對女醫生的信任,女病人也易坦誠講述病情,醫患之間良性互動。如此,談氏能更深入地了解病情,治療中也能絲絲入扣,得心應手。
3.內外兼治,擅用灸法。談氏治病注重內外結合,31個病例中,大多開具內服藥,也有13例采用灸法或藥灸同用,施灸病種包括內傷雜病、婦科、兒科、外科等諸疾,選用灸穴達29個。其中用灸治愈瘰癘痰核(類似頸淋巴結核)4例,不循常規,值得今人借鑒。
4.用藥平常,方多平易。談允賢喜用時方,方多平易(如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四生丸等)。所用藥物,尋常可見,不尚珍貴稀缺,亦不矜奇炫怪,嘩眾取寵。雖無更多理論和治法的創新,但反映出一位醫家的踏實認真和對病人的體貼關愛。
“明妃”與明帝情感糾葛——純屬虛構
不過要澄清的是,歷史并不像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所演繹的那樣,談允賢并未當過明妃,她結過婚,并育有3個子女。有關她與明代宗和明英宗的感情糾葛,更是不存在的。談生于1461年,明代宗去世于1457年,明英宗去世于1464年,三人不可能產生感情糾葛。至于說她是“明朝首位女國醫”,這也缺乏依據。當然,《女醫明妃傳》的熱播,可以讓人們了解這位湮沒于正史的民間女醫生,僅此也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