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萍 李素珊 龐莉 梁小燕 邱曉俊 劉忠民

【摘要】 目的 探討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聯合ST-T異常在頸動脈硬化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119例體檢科健康體檢者, 根據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將其分為頸動脈硬化組(58例)和非硬化對照組(61例)。所有入選者在頸動脈檢測的同時應用脈搏波速度測量系統測量baPWV和心電圖, 以評價baPWV聯合心電圖對頸動脈硬化的篩選價值。結果 頸動脈硬化組與非硬化對照組心電圖ST-T異常發生率及baPWV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聯合baPWV與心電圖檢測的靈敏度與特異度高于單獨檢測(P<0.05)。結論 baPWV與心電圖ST-T異常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頸動脈硬化的檢出率。
【關鍵詞】 頸動脈硬化;脈搏波傳導速度;心電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04
ST-T改變是冠心病的主要心電圖表現, 而脈搏波傳導速度(PWV)作為評估動脈彈性的非侵入性手段之一, 是評價動脈硬化的一種簡便、快速的方法, 并成為心血管疾病無創檢測的研究熱點之一[1, 2]。本研究通過聯合檢測體檢者ST-T改變和baPWV改變, 探討其對預測頸動脈硬化的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6月在龍崗區人民醫院體檢科的體檢者119例。其中男73例, 女46例, 年齡34~65歲, 平均年齡44.3歲。排除標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者;體溫>38℃和(或)合并任一系統嚴重感染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近期手術、外傷、妊娠者;排除陳舊性心肌梗死、束支傳導阻滯、心肌病、主動脈夾層、攜帶起搏器、肺梗死和肺栓塞等影響心電圖診斷的因素或疾病。入選檢查者先行baPWV檢測, 然后行頸動脈彩超檢查和心電圖檢查。告知檢查者試驗檢查的目的和方法, 所有入組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baPWV測定 應用動脈硬化測定儀(型號BP-203PREⅢ, 歐姆龍大連公司)測定患者baPWV。患者取平臥位, 安靜休息5 min后, 將血壓袖帶按標識置于左右側肱動脈、左右踝動脈, 并將壓力換能器置于相應動脈搏動最明顯處以記錄脈搏波波形, 同步記錄心電圖和心音圖, 調整各波形使其清晰, 每個測量部位均同步連續記錄16個相應波形, 儀器自動計算baPWV。
1. 2. 2 頸動脈彩超檢查 儀器使用飛利浦75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7.5 MHz。受檢者取平臥頭仰位, 檢查部位包括兩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及其分叉部。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 IMT≥1.0 mm, 視為異常增厚;其次觀察血管腔內有無斑塊, 將IMT≥1.3 mm定義為斑塊標準。頸動脈硬化的判定標準為:頸動脈任何一處發現斑塊, 或IMT≥1.0 mm、分叉處IMT≥1.2 mm, 內膜面粗糙不光滑, 回聲不均。
1. 3 心電圖檢查診斷標準 受檢者取平臥位, 保持呼吸平穩, 采用12導日本光電9130P同步心電圖機進行心電圖檢測, 標準電壓為10 mV, 走紙速度為25 mm/s。心電圖缺血性ST-T變化:主要表現以R波為主導聯的ST段下移(平行、下斜型下移)達標(>0.05 mV), 或平直延長達標(>0.12 s), T波低平或倒置。
1. 4 研究分組 根據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頸動脈硬化組(58例)及非硬化對照組(61例)。將baPWV、心電圖結果進行分析評價, 計算出相應的靈敏度和特異度等流行病學指標。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頸動脈硬化組baPWV明顯高于非硬化對照組(t=5.12, P<0.01), 且兩組心電圖ST-T異常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6, P<0.05)。見表1。
2. 2 baPWV、心電圖、baPWV與心電圖聯合對頸動脈硬化的預測價值 單獨應用baPWV時, 其靈敏度為71.4%, 特異度為40.3%;單獨應用心電圖ST-T異常時, 其靈敏度為50.4%, 特異度為47.9%;baPWV與心電圖聯合檢測時(兩者中有一項陽性就判定為陽性), 其靈敏度達82.4%, 特異度達60.5%, 聯合檢測靈敏度及特異度高于單獨應用baPWV或單獨心電圖檢測(P<0.05)。
3 討論
動脈硬化是一種慢性疾病, 早期通常不會引起臨床癥狀, 隨著年齡的增長, 動脈壁中彈性蛋白的比例下降, 動脈壁脂肪退行性變,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最終使動脈僵硬度增加, 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最典型的疾病。當出現臨床癥狀時, 多為靶器官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所致, 但此時治療相對困難, 治療效果也差。因此早期檢測發現動脈粥樣硬化, 對于預防或早期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疾病, 特別是冠心病的防治至關重要。
國內的多項研究[3, 4]頸部血管硬化與冠心病發病的關系。資料顯示冠心病組IMT厚度和頸部動脈粥樣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IMT厚度與冠心病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提示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與冠心病發病有明顯相關性, 頸部血管超聲可作為評估冠心病的重要檢查之一。本研究結果發現頸動脈硬化者缺血性ST-T等異常心電圖表現較非頸動脈硬化者明顯, 顯示頸動脈硬化與心電圖ST-T改變密切相關, 推測頸動脈硬化與全身動脈尤其是冠狀動脈病變及病變的程度密切相關。
引起ST-T改變的原因很多, 除了常見的冠心病外, 高血壓、心肌病、心包炎、心臟神經官能癥、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等, 以及體位改變、過度換氣和藥物均可能引發ST-T改變。隨著冠狀動脈造影的普遍開展, 證實一部分心電圖呈慢性ST-T改變的患者, 其冠狀動脈造影是正常的, 因此單獨利用心電圖ST-T改變診斷動脈硬化的準確性越來越受到臨床的質疑, 臨床上多聯合其他檢測項目進行綜合評定。
baPWV是指脈搏波在一定時間內沿動脈壁傳導的距離, 大動脈彈性減退、僵硬度增加, 其傳導速度必然加快, baPWV與冠心病存在相關性, 因此baPWV被認為是能準確反映大動脈硬化的早期指標。作為檢測動脈硬化的又一無創檢測方法, 雖然不能作為診斷冠心病的手段或方法, 但可作為早期檢測冠心病的便捷的篩查手段[5, 6]。
綜上所述, 聯合檢測baPWV與心電圖能明顯提高篩查頸動脈硬化的靈敏度和特異度, 因此聯合應用baPWV及心電圖檢測, 能提高頸動脈硬化的檢出率, 適合于健康體檢、門診首診懷疑有動脈硬化的患者的初篩。
參考文獻
[1] 王繼光. 動脈血管早期病變的檢測.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7, 27(24):1917-1919.
[2] 陳百玲, 王增武, 李賢, 等. 自然人群心電圖缺血改變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聯性研究. 醫學研究通訊, 2004, 3(2):10-12.
[3] 余朝萍, 許鋒成, 唐娟娟, 等. 超聲檢測頸動脈病變與冠心病關系探討. 四川醫學, 2012, 33(9):1675-1677.
[4] 劉永年, 黎開明, 鄧湘玲, 等. 294例冠心病患者心電圖與頸動脈硬化超聲影像分析. 醫學臨床研究, 2008, 25(7):1292-1293.
[5] 仲恒, 徐麗梅. 脈搏波傳導速度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5, 27(9):53-56.
[6] 范文茂, 徐新, 胡秀蓮, 等. 脈搏波傳導速度與心律失常的相關性研究.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1, 3(3):180-182.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