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要】 目的 調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醫院感染狀況, 探析預防ICU醫院感染對策, 以降低醫院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調查分析ICU收治的160 例患者臨床資料, 并對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 結果 160例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51例 , 感染率為31.9%,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共99例, 占61.9%, 其次是泌尿道36例, 占22.5%, 傷口感染15例, 占9.4%;病理檢出病原菌革蘭陰性菌占60.0%, 革蘭陽性菌占28.1%, 真菌占13.8%。結論 ICU醫院感染率高主要與侵入性操作相關, 監測并及時準確獲得ICU 醫院感染動態變化, 制定有效干預措施, 從而使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 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調查;預防對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216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dition in ICU WANG Mei-ling. Emergency Room, Shandong Yantai City Laiyang Central Hospital, Yantai 26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di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to analyz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dition in ICU in order to reduc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data of 160 patients in ICU, and univariate analysis was made on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Results There were 51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160 patients, with the infection rate as 31.9%. There were 99 case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as the main infection area, accounting for 61.9%, 36 cases with urinary tract, accounting for 22.5%, and 15 cases with wound infection, accounting for 9.4%. Pathological detection showed gram-negative bacteria as 60.0%, gram-positive bacteria as 28.1% and fungus as 13.8% among pathogenic bacteria. Conclusion High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CU is mainly related with invasive operation. Monitoring and timely acquiring of dynamic change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infection rate.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Investigation;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ICU是集中疑難重危病例進行病情監測和積極治療的單位, 是醫院內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 其技術水平直接反映了醫院的綜合救治能力, 是現代化醫院的重要標志[1]。ICU 患者由于身患重癥, 抵抗力較差, 尤其是老年及嬰幼兒患者, 多次接受接受侵入性操作等因素, 因而對外界適應能力弱, 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區域。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60例ICU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年齡8~97歲, 平均年齡(71.0±8.7)歲。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調查分析本院ICU收治的16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具體包括:年齡、性別、基礎疾病、住院時間、血管內置管、泌尿道置管、使用呼吸機、氣管內插管、氣管切開術、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和免疫抑制劑使用時間等資料。并對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對感染標本送檢驗科做細菌培養, 檢測感染菌群。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60例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51例 , 感染率為31.9%,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共99例, 占61.9%, 其次是泌尿道36例, 占22.5%, 傷口感染15例, 占9.4%。檢出病原菌革蘭陰性菌占96(60.0%), 革蘭陽性菌占45(28.1%), 真菌占22(13.8%)。
3 討論
本文回顧性分析顯示, 醫院感染率高達31.9%, 檢出病原菌革蘭陰性菌占多數, 占60.0%, 與之前研究一致[2], 而革蘭陽性菌占28.1%, 真菌占13.8%。侵入性操作是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侵入性操作在救治患者的同時如血管內置管技術為臨床輸血、輸液等治療提供便利, 也破壞了其防御屏障, 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了機會, 使動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增加;長時間留置導尿容易誘發尿道黏膜損傷, 可致泌尿系統逆行感染。ICU患者由于身患重癥, 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進行急救治療, 患者抵抗力較其他科室差, 尤其是老年及嬰幼兒患者, 身體防御功能還未完善或已經衰弱, 抵抗力較其他年齡段的人易患感染。長時間大量濫用免疫抑制劑和抗菌藥物, 會導致對身體有益的菌群被殺滅, 也可導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 而增大感染風險。醫院感染率也與住院時間有關, 甚至成正比, 研究表明患者住院>1個月后, 危險性可擴大1.2倍。銅綠假單胞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ICU內重要條件致病菌真菌以白色假絲酵母菌為主, 加上其具有多藥耐藥的特點, 已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問題, 具體內容如下:①感染特殊耐藥菌的患者, 要實施單間隔離, 以防感染其他患者, 醫務人員在進行靜脈穿刺置管和留置尿管時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 根據病情評估盡早拔除留置管, 并盡量減少患者的侵入性操作, 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交叉感染。②為醫護人員配備非手觸式抗菌洗手液及一次性干手紙巾等衛生設施保證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 降低因醫務人員手造成的 ICU醫院感染[3]。增加動靜兩用空氣消毒凈化消毒機對醫療器具進行集中消毒清洗, 為確保ICU內的醫療器械和呼吸機管路及附件等物品的無毒無菌[4-6]。③指導危重病患者的飲食起居, 增加其營養, 提高機體免疫力, 以提高抵抗醫院感染的能力[7]。④督導科室利用細菌培養藥敏結果, 指導抗菌藥物使用, 及時糾正不合理用藥, 防止大量濫用抗菌藥物, 長時間大量濫用用免疫抑制劑和抗菌藥物, 會導致對身體有益的菌群被殺滅, 也可導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 而增大感染風險[8-10]。
參考文獻
[1] 魯艷, 程利民, 胡艷華, 等. 2010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011, 21(6):1101-1102.
[2] 文細毛, 任南, 吳安華, 等.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變化趨勢.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 2011, 21(2): 350-355.
[3] 吁英. 影響重癥監護病房醫護人員主動洗手因素的探討. 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 2007, 2(3):193-196.
[4] 吳先龍 李寧. ICU患者合并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15): 3237-3238.
[5] 尚秀娟. 2006-2008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17):2572-2573.
[6] 于湘友,張先玲,于朝霞,等. 2007-2009年ICU醫院感染調查與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6):1107-1109.
[7] 鄒文英,倪國珍,周敏,等. 連續3年醫院感染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1):40-42.
[8] 范珊紅,金霞,呂桂芝,等.綜合性醫院醫院感染患病率及危險因素調查.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0, 09(4):245-247.
[9] 蔣春濤,林霄,李懿.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患病率調查研究.重慶醫學, 2013, 42(11):1266-1268.
[10] 張小琴.醫院感染患病率調查與分析.中國實用醫刊, 2012, 39(15):95-98.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