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樂 陶海龍 孟哲 秦奮 李凌

【摘要】 目的 探討前腦鈉肽(pro-BNP)對房顫消融術效果的預測價值。方法 219例行電生理檢查和環肺靜脈消融術治療的患者, 根據其遠期復發情況分為消融成功組和復發組,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內pro-BNP水平。結果 隨訪12個月后發現, 219例患者復發率為35.2%, 消融成功組患者pro-BNP水平呈現出降低趨勢, 而復發組患者pro-BNP水平呈現出升高趨勢, 消融成功組與復發組患者pro-BNP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pro-BNP水平的降低可作為房顫消融術遠期治療成功的標志。
【關鍵詞】 前腦鈉肽;房顫消融術;預測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07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 其發病機理復雜。1998年, Haissaguerre證明了陣發性的心房顫動主要是由肺靜脈的開口區域電位所觸發, 這為環靜脈電隔離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奠定理論基礎, 根據該理論以肺靜脈電隔離作為消融術終點的治療正成為臨床治療心房顫動的新舉措。然而環靜脈電隔離消融術最大且最為常見的問題是心房顫動復發率高, 有關研究報道環靜脈電隔離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的復發率達到20%, 因此, 如何及時預測心房顫動復發以及快速干預心房顫動復發對心房顫動患者來說十分重要[1]。本文選取在本院行電生理檢查和環肺靜脈消融術治療的21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并探討pro-BNP水平對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效果的預測價值進行探討, 現將有關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在本院行電生理檢查和環肺靜脈消融術治療的21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入選條件包括心電圖檢查半年內心房顫動發作次數>2次, 兩次發作間隔時間超過7 d, 至少對1種治療心律失常藥物(β受體阻滯劑、Ⅰc類藥物、胺碘酮等)無效, 無器質性心臟病, 未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其他慢性基礎性疾病。根據其遠期復發情況將219例患者分為消融成功組和復發組(復發是指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和房室心動過速發作時間持續在30 s以上)。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環靜脈隔離消融術進行治療, 治療前后均給予pro-BNP水平測定:患者于清晨在空腹狀態下抽取3 ml肘靜脈血, 采用Roche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器和試劑盒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12個月后發現, 219例患者消融成功142例(消融成功組), 成功率為64.8%, 復發77例(復發組), 復發率為35.2%;消融成功組中女49例, 男93例, 年齡最小39歲, 最大76歲, 平均年齡(59.17±8.04)歲;復發組中女30例, 男47例, 年齡最小48歲, 最大73歲, 平均年齡(60.01±6.51)歲。消融成功組患者經檢測發現, 其pro-BNP水平呈現出降低趨勢, 而復發組患者pro-BNP水平呈現出升高趨勢, 消融成功組與復發組患者pro-BNP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心房顫動是臨床心內科最為常見和多發的一種心律失常, 其可引發血栓栓塞事件, 嚴重患者將出現致殘, 甚至致死[2]。近幾年來, 射頻消融術在治療心房顫動方面可長期維持大多數患者竇性心律, 然而復發率較高是射頻消融術治療最大的一個問題。所以如何尋找一個能快速預測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是否成功的標志是目前臨床心內科醫生共同面對的問題。
左心房重構是早期預測心房顫動復發的重要指標, 近幾年來有關射頻消融術成功患者其左心房重構可否逆轉或仍不斷發展還未獲得一致認可[3]。有研究報道[4], 消融術治療心房顫動后3~6個月內患者心房面積均較前縮小, 然而與心房顫動有無復發無相關性, 可能原因為消融手術后的瘢痕收縮從而引起心房體積減少。腦利鈉肽是臨床上診斷心力衰竭疾病的常見血清標記物, 對判斷心力衰竭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5]。心房內張力和壓力增高均會引起心腦內腦利鈉肽蛋白和基因的表達的增加。而腦利鈉肽在體內會被蛋白酶水解為有生物活性及無生物活性的pro-BNP。與腦利鈉肽比較, pro-BNP水平在血液循環中更加穩定。另據研究發現, 心房顫動患者血清中腦利鈉肽含量增加, 就算是心臟未見結構性病變的心房顫動患者其腦利鈉肽水平較正常人也要高。因此血清中pro-BNP水平(無生物活性的pro-BNP)可間接反映腦利鈉肽含量, 進而預測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本文將pro-BNP作為心房顫動患者消融術后有無復發的預測標記, 探討其對房顫消融術效果的預測價值。結果顯示, 消融成功患者pro-BNP水平呈現出降低趨勢, 而復發患者pro-BNP水平呈現出升高趨勢, 消融成功組與復發組患者pro-BNP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血清pro-BNP水平的降低可作為房顫消融術遠期治療成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 孫偉, 宋兵, 程殿威, 等.術前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濃度與瓣膜置換同期射頻消融術后心房顫動復發的關系.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2, 35(26):11-13.
[2] 吳春風, 廖德祥, 胡柯.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前后血漿腦鈉肽及血管緊張素Ⅱ水平的變化.安徽醫藥, 2012, 16(3):331-333.
[3] 廖禮強, 張穎.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心功能狀態及快速房顫對N-端腦鈉肽前體濃度的影響.廣東醫學, 2013, 34(22):3468-3470.
[4] Vasamreddy CR, Darshan D, Zayd E,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Heart Rhythm, 2005, 2(1):42-48.
[5] 馬振剛.瑞舒伐他汀聯合纈沙坦對永久性房顫患者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中國基層醫藥, 2012, 19(23):3584-3586.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