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冬

【摘要】 目的 對39例大葉性肺炎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分析。方法 39例大葉性肺炎患兒, 應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A組(20例)與B組(19例)。B組患兒應用常規西藥療法治療, A組患兒應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治療。治療后, 對比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治愈率等指標。結果 A組患兒住院時間(7.0±1.2)d明顯短于B組的(11.3±1.6)d, A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B組的52.6%, 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治療大葉性肺炎患兒, 能夠明顯縮短患兒療程, 提高臨床治愈率, 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大葉性肺炎;中西藥聯合;治愈率;住院時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clinical effect for 39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 Methods A total of 39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group A (20 cases) and group B (19 cases). The group B receiv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while the group A received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hospital stay time and cur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group A had obviously shorter hospital stay time as (7.0±1.2) d than (11.3±1.6) d of the group B, and its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much higher as 95.0% than 52.6% of the group B.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 can remarkably reduce treatment course and improve clinical cure rate.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Lobar pneumonia;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ure rate; Hospital stay time
肺炎為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為不同病原體或者其他因素導致發生的肺部炎癥。根據病理形態改變可將其分為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以及間質性肺炎。其中, 大葉性肺炎指的是病變累及到一個肺段以上肺組織的炎癥性疾病, 患兒主要伴有咳嗽、發熱、呼吸困難、氣促以及肺部固定性濕啰音等癥狀。隨著病情不斷加重, 臨床癥狀會越來越顯著, 且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的特點, 如治療不及時, 會導致出現嚴重后果[1]。本次研究對本院20例大葉性肺炎患兒應用中西藥結合治療, 治療效果顯著,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共收治39例大葉性肺炎患兒, 均滿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關于大葉性肺炎疾病的診斷標準[2]。其中, 男20例, 女19例;年齡1~12歲, 9例1~3歲, 18例4~6歲, 12例7~12歲;發病時間最短1.5 d, 最長6.0 d, 平均發病時間(4.1±1.4)d。應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A組(20例)與B組(19例)。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滿足大葉性肺炎疾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12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兒。排除標準:①排除病例資料不全的患兒;②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以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的患兒。
1. 3 臨床癥狀 患兒主要伴有高熱、咳嗽、寒戰以及胸痛等癥狀。體溫:14例37~38℃, 16例38~39℃, 9例>39℃。
1. 4 方法 B組患兒僅應用西藥療法治療, 主要應用抗生素消炎、應用解痙平喘藥物等療法;如患兒伴有呼吸困難癥狀, 則對其進行輸氧治療;并根據患兒病情, 合理應用強心、利尿、糖皮質激素等療法治療;如患兒外周血白細胞增高, 則為其靜脈滴注頭孢曲松鈉, 40~80 mg/(kg·d), 1次/d, 共治療7~10 d, 確保外周血白細胞恢復至正常狀態后停止應用。如患兒對頭孢類抗生素過敏, 則選擇應用亞胺培南或者氨曲南等廣譜抗生素;如伴有心肌損傷, 則應用磷酸肌酸鈉營養心肌;如伴有喘息癥狀, 則應用特布他林、布地奈德等藥物。
在B組基礎上, A組患兒應用中藥治療, 主要應用宣白承氣湯加味治療, 配方主要包括生大黃20 g、杏仁粉10 g、生石膏38 g、丹皮14 g、蛞螻皮13 g、麻黃10 g、銀花14 g、枳實11 g、蒲公英28 g以及全瓜蔞11 g, 1劑/d, 3次/d, 連續服用1周, 觀察療效。
1. 5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住院時間、臨床治療效果。
1. 6 療效評定標準[3] 顯效:治療后, 患兒咳嗽、胸痛、高熱以及寒戰等臨床癥狀明顯消失, 經X線檢查, 肺部啰音與病變部位顯著消失, 體溫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治療后, 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體溫明顯下降, 經X線檢查, 肺部啰音轉為中粗, 病變部位產生吸收;無效:治療后, 患兒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惡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對比 A組患兒住院時間為3~12 d, 平均住院時間為(7.0±1.2)d;B組患兒住院時間為8~18 d, 平均住院時間為(11.3±1.6)d;A組患兒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A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B組的5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大葉性肺炎發生主要受到多種病原體影響, 常見的主要為肺炎雙球菌感染與肺炎支原體感染。主要發病人群為>3歲患兒, 肺泡炎為主要病理變化, 較少涉及到肺泡壁或者支氣管壁間質, 主要局限于一片肺葉內, 偶爾也會同時發生在多片肺葉內, 最為常見的為右上葉或者右下葉。根據大葉性肺炎病例特點, 可將其分為紅色肝變期、灰色肝變期以及消散期三個階段。其中, 在紅色肝變期, 肺泡內可迅速出現纖維素、肺炎鏈球菌等滲出物質;灰色肝變期階段, 肺泡內紅細胞顯著消失, 并出現網狀纖維素, 肺葉逐漸呈灰色;消散期階段, 能夠激活蛋白溶解酶, 滲出物質內存在的纖維可逐漸被溶解。
祖國醫學中, 大葉性肺炎屬于咳喘、風濕范疇, 治療大葉性肺炎患兒過程中, 根據患兒高熱、咳嗽以及胸痛等癥狀, 將宣肺化痰、瀉熱攻下作為治療原則[4]。本組研究中, B組患兒應用常規西藥療法治療, A組患兒應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治療, 結果顯示, A組患兒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組, A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B組52.6%,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 宣白承氣湯配方中的石膏, 能夠有效清熱患兒肺部和胃部;應用丹皮、蒲公英以及銀花等成分, 能夠發揮出清熱化痰、祛邪解毒的作用;通過應用麻黃, 能夠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應用枳實與大黃, 能夠起到攻下腑實、護臟同腑的效果;將以上配方聯合應用, 能夠共同發揮出消散痰濁、清肺止熱以及肺絡通暢的作用。實現中西醫聯合治療, 利于吸收氧氣, 并有效糾正患兒體內水電解質紊亂。
綜上所述, 應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治療大葉性肺炎患兒, 能夠明顯縮短患兒療程, 并提高臨床治愈率,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文.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大葉性肺炎的臨床觀察.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3):441-442.
[2] 李姍姍, 章偉, 王彥梅, 等.纖維支氣管鏡灌洗術治療不同病程小兒大葉性肺炎療效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19): 3194-3196.
[3] 查琳.兒童支原體感染相關性大葉性肺炎的臨床治療.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15):2381-2383.
[4] 李虎, 張玲, 劉青, 等.電子支氣管鏡應用于兒童大葉性肺炎的療效觀察.臨床肺科雜志, 2015, 20(10):1839-1842.
[收稿日期: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