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川 田曉衛(wèi)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方法 9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選擇傳統(tǒng)開腹治療,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適合推廣應用。
【關鍵詞】 粘連性腸梗阻;腹腔鏡;粘連松解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laparoscopic adhesi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laparotomy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ic adhesiolysis for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better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off-bed time and hospital stay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adhesiolysis provide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ing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Laparoscope; Adhesiolysis
粘連性腸梗阻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 在后天粘連性腸梗阻中, 主要是因為腹腔內(nèi)有異物、創(chuàng)傷、出血等原因導致粘連, 據(jù)研究統(tǒng)計, 在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中, 有70%~80%的患者是由腹部手術引起的粘連[1]。在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中, 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再粘連發(fā)生率高, 而且手術次數(shù)越多, 粘連情況就越嚴重[1]。本文選取不同治療方法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進行對照治療,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90例, 所有患者均有腹部手術史,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2例, 女23例;年齡21~64歲, 平均年齡(42.37±6.18)歲;既往腹部手術類型:闌尾炎切除手術20例, 膽囊切除術11例, 剖宮產(chǎn)手術8例, 卵巢切除術6例。觀察組中男23例, 女22例;年齡22~64歲, 平均年齡(42.84±6.76)歲;既往腹部手術類型:闌尾炎切除手術21例, 膽囊切除術10例, 剖宮產(chǎn)手術9例, 卵巢切除術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既往腹部手術類型等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對比。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選擇傳統(tǒng)開腹治療, 首先給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然后按照常規(guī)操作手段開腹后將粘連部位分離, 待粘連部位松解后, 使用250 ml氨基葡聚多糖鈉生物膠體液對腹腔進行反復沖洗, 最后將腹腔關閉, 并進行相應抗感染處理。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 術前采取全身麻醉, 在患者原手術切口上方5 cm處置入套管針, 并建立氣腹, 作為觀察孔, 將氣腹壓力設定在15 mm Hg(1 mm Hg= 0.133 kPa), 根據(jù)患者粘連情況取2~3個操作孔, 采用無損傷抓鉗從回盲部逆行尋找, 對于短小的粘連帶造成的梗阻, 將其剪斷即可, 較長的粘連帶需將其切除, 防止在游離斷端重新形成粘連, 若患者存在小腸、腹壁粘連, 用電凝分離剪或超聲刀將其分離, 術中要注意器械的交換, 從不同角度將粘連松解, 防止遺漏視線盲區(qū), 最后沖洗腹腔方法與對照組相同, 并留置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和100 mg地塞米松于患者腹腔內(nèi)。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經(jīng)過不同方式治療后, 將其各項臨床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50.17±8.35)min、(35.84±7.41)ml、(4.57±1.44)d、(8.42±1.37)d, 對照組分別為(87.37±9.69)min、(78.52±8.53)ml、(9.87±3.26)d、(21.32±4.55)d,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的腹部外科疾病, 會引起腸壁功能的改變, 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影響其全身性生理紊亂, 在臨床治療中, 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接觸梗阻狀態(tài), 去除粘連性腸梗阻的病因, 但是, 如何徹底清除患者腸梗阻現(xiàn)象, 成為困擾很多腹部外科醫(yī)生的難題, 很多患者經(jīng)過手術治療后仍然不能夠痊愈,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粘連性腸梗阻主要有以下幾種:粘連內(nèi)疝、粘連索帶壓迫、系膜粘連扭折、腹壁粘連扭折、腸襻粘連成團和粘連成角扭轉。在對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中, 采用傳統(tǒng)開腹治療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 因此患者的疼痛感較強, 導致患者因懼怕疼痛延遲下床活動時間, 且患者術后腸功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患者經(jīng)開腹治療后, 再發(fā)粘連性腸梗阻可能性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
隨著腹腔鏡的廣泛運用, 腹腔鏡在治療粘連性腸梗阻中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相比, 腹腔鏡治療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經(jīng)腹腔鏡治療創(chuàng)傷小, 而且由于腹腔鏡特有的攝像系統(tǒng), 不僅對患者粘連情況探查仔細, 而且創(chuàng)傷小, 患者在進行手術時不用打開腹腔, 使腹腔處于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手術, 對患者體內(nèi)臟器損傷小。隨著臨床治療中腹腔鏡治療腸粘連的經(jīng)驗不斷積累, 在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中, 尤其是在進行手術前粘連非常嚴重的患者, 早期采用腹腔鏡探查可以減少腸壞死的情況發(fā)生[4]。
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采用開腹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可加速患者恢復, 減少痛苦, 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適合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生, 馮仲信, 黎淑君, 等.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27例臨床分析.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2, 19(6): 673-674.
[2] 楊金霞.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體會.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0, 10(6):575-576.
[3] 汪劉華, 王道榮.腹腔鏡技術在粘連性腸梗阻診治中的應用.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0, 13(4):296-298, 326.
[4] Nathani MK, Jha SB, Bhardwaj HN, et al.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n institutional review. Indian Medical Journal, 2013, 107(9):308-309.
[收稿日期: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