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波 呂強禮 秦衛兵 師磊 權威 馬文虎
【摘要】 目的 探查跟骨粉碎性骨折外側L型切口術后切口皮膚愈合不良原因。方法 對41例跟骨外側L型切口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分析其術后切口皮膚愈合不良的原因。結果 術后隨訪6個月~1.5年, 其中皮緣壞死4例, 皮緣有滲出2例, 切口不愈合率為14.6%;切口不愈合均在L型切口交界區;通過皮瓣轉移手術2例, 切口直接縫合2例, 滲出2例通過換藥瘢痕組織替代爬行愈合。結論 對跟骨區皮膚血運認識不足、手術時機選擇不當、術后處理不及時、吸煙等都可能影響跟骨外側L型切口愈合不良。
【關鍵詞】 跟骨粉碎性骨折;L型切口;切口愈合不良
跟骨骨折目前治療有撬撥復位及外側L型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兩種[1], 撬撥復位適用于簡單舌形骨折, 對于粉碎性骨折并累及關節面骨折治療效果不佳, 故外側L型切口可充分暴露跟骨骨折斷端, 利于手術操作及復位, 如果術前不重視足跟區軟組織損傷評估, 切口管理不佳, 術后很容易發生切口愈合不良。本文對本院跟骨外側L型切口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41例患者進行分析, 尋找切口愈合不良因素,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6月~2014年12月本院跟骨外側L型切口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41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9例(其中2例雙側), 女12例, 年齡22~67歲, 平均年齡43.5歲;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9例, Ⅲ型17例, Ⅳ型15例。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抬高患肢, 予以甘露醇125 ml, 2次/d消腫, 待出現皮紋、腫脹消退時行手術處理, 平均10.5 d;跟骨外側L型切口, 下肢加壓止血帶后, 切口自外踝尖上3 cm左右, 與跟腱平行向下延長致外踝尖2 cm左右, 即足外側正常皮膚與跖底皮膚交界區向第5跖骨基底部延伸;拐角處直角, 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 小心保護皮緣, 建議使用鉤鑷, 避免使用電刀;沿骨膜下向上剝離至跟骨角處, 需切斷跟腓韌帶, 建議將腓骨長短肌腱保留皮瓣內;直視下恢復跟骨關節面, 恢復跟骨角(Bohlers), 建議使用髂骨取骨咬碎后將跟骨缺損區植骨, 解剖性鋼板固定后, 皮瓣下置入負壓引流管, 推薦Allgower-Donati法縫合, 與傳統外翻縫合類似, 但是創口一側縫線不穿出表皮;術后建議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切口, 消除死腔, 術后根據引流量決定是否拔除, 一般來說, 術后48 h引流量≤25 ml/d, 可拔出引流管, 建議繼續加壓包扎2~3 d。
2 結果
術后隨訪6個月~1.5年, 其中皮緣壞死4例, 皮緣有滲出2例, 切口不愈合率為14.6%;切口不愈合均在L型切口交界區;通過皮瓣轉移手術2例, 切口直接縫合2例, 滲出2例通過換藥瘢痕組織替代爬行愈合。
3 討論
3. 1 跟骨外側皮緣血運特點 跟骨外側皮緣血供是肺動脈穿支提供(跟骨動脈、外踝動脈、外側距骨動脈), 皮膚血供中節來自深部組織, 足跟脂肪墊則由脛后動脈內側分支供應, 跟骨外側L型切口正好處于兩個不同血供分布區;故跟骨外側L型切口血供差, 術后易發生切口區皮緣壞死及愈合不良[2, 3]。
3. 2 跟骨手術時機選擇 俞光榮等[4]認為跟骨粉碎性骨折腫脹高峰期為術后3 d左右, 故手術時機選擇在腫脹高峰前或后, 本院41例患者均選擇術后10.5 d左右, 即出現皮紋、腫脹消退;皮膚松弛、容易縫合;手術時機選擇不單純考慮創傷對皮膚挫傷情況, 還需查看是否合并張力性水泡、閉塞性脈管炎等因素。
3. 3 手術操作技術 對跟骨血運認識不足, 切口選擇錯誤, 其中1例L型切口遠端切口偏上, 切斷軟組織血管交通支, 影響切口愈合, 跟骨切口需全層切開, 不得逐層分離, 導致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離, 皮膚血運差, 術后易切口愈合不良, 皮緣壞死, 復位后跟骨角(Bohlers)≥31°, 后跟骨外側切口區皮膚張力明顯增加, 切口縫合張力大, 致使發生術后皮膚壞死及愈合不良;不恰當復位致跟骨形態恢復不全;植骨及內植物固定后, 創口皮膚張力較高, 縫線過密過緊, 都可導致跟骨外側L型切口皮緣壞死, 術后引流不暢, 切口形成死腔, 皮膚及皮下組織剝脫樣改變, 導致跟骨外側皮膚血運差, 故術后建議引流通暢, 必要時拆除縫線徹底引流。
3. 4 其他因素 ①植骨:骨折復位后關節下方可見跟骨缺損處, 通常建議行髂骨咬碎后植骨處理, 41例患者中有1例行同種異體骨植骨后發生切口滲出(行分泌物培養示:無菌生長), 考慮排異反應;手術中避免異體骨植入, 防止排異反應導致跟骨L型切口愈合不良。②術中使用電刀:對跟骨外側皮緣血運破壞, 致使切口血運差導致跟骨L型切口愈合不良。③吸煙:術后交代患者避免吸煙, 煙中尼古丁、一氧化氮等對切口區皮膚小血管痙攣致使血管供應差, 導致跟骨L型切口愈合不良。④拆線:術后根據患者情況, 2~3周拆線, 必要時根據情況可間斷拆線。
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時、入院后需詳細評估患者軟組織損傷程度, 及時處理, 給予甘露醇脫水消腫, 手術最佳時機選擇在腫脹高峰后即出現皮紋、腫脹消退時即可, 熟悉足外側跟骨區解剖及血運分布情況, 選擇正確切口入路可避免術后發生切口區愈合不良及壞死, 術中外側皮瓣全層切開并骨膜下剝離, 植骨建議自體髂骨取骨, 避免排異反應發生, 推薦Allgower-Donati法縫合, 跟骨外側皮緣張力最小;術后引流充分, 消除死腔, 跟骨外側L型切口區術后發生皮緣壞死及愈合不良幾率可明顯降低。
參考文獻
[1] Borrelli J Jr, Lashgari C. Vascularity of the lateral calcaneal flap: a cadaveric injection study. J Orthop Trauma, 1999, 13(2):73-77.
[2] Shuler FD, Conti SF, Gruen GS, et al. Wound-healing risk factor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alcaneal fractures: does correction of Bohlers angle alter outcomes?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1, 32(1):187-192.
[3] 王旭東, 孫永勝, 曲劍林, 等.跟骨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粉碎性骨折.創傷外科雜志, 2010, 12(4):370.
[4] 俞光榮, 梅炯, 蔡宣松, 等.重建鋼板治療跟骨骨折36例報告.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0, 7(8):755-757.
[收稿日期: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