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亞
【摘要】 目的 分析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腹部創傷的臨床療效。方法 95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按照術式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9例),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外科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行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結果 觀察組術后治愈率95.9%, 病死率4.1%;對照組術后治愈率78.3%, 病死率21.7%;觀察組復蘇后乳酸水平、凝血酶原時間(PT)及輸血量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pH值、體溫較對照組增加, 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16.3%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9.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腹部創傷效果顯著, 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嚴重腹部創傷;損傷控制;外科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60
損傷控制外科手術的應用轉變了創傷患者一定要首次手術的觀念, 注重對創傷患者采取臨時生命救護及控制病理生理性觀念。本文就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采取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8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95例嚴重腹部創傷患者, 男57例, 女38例;年齡18~70歲, 平均年齡(41.2±12.3)歲;閉合性創傷70例, 開放性創傷25例;根據患者不同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6例。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外科手術治療, 根據患者損傷程度、類型、部位、性質選擇不同手術, 切開腹腔后, 吸取腹腔內液體, 仔細探查腹腔器官和組織, 處理損傷的臟器, 沖洗腹腔。術后給予患者針對性常規治療。
觀察組患者接受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 患者入院后及時結合病史行相關輔助檢查, 多功能監測儀監測患者心率、血氣、血壓、呼吸、脈搏等變化, 建立靜脈通道, 適當使用血管活性藥物, 備血、保溫, 穩定患者生命體征, 做好手術準備。先對患者行早期簡化手術, 控制出血。合并重度肝損傷、后腹膜大出血患者, 采取紗布填塞快速止血;合并脾破裂者,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脾切除術或脾動脈結扎術, 術后通過紗布填塞止血;腎損傷患者行腎臟切除術或腎臟修補術治療, 術后填塞止血。術中根據患者臟器、組織損傷取具體措施處理。術中應及時控制污染, 對腹腔進行常規清洗, 控制胃腸內容物的滲出。置入引流管后, 連續縫合皮膚或以敷料覆蓋包扎, 快速關閉腹腔。術后將患者轉移至重癥病房給予綜合處理, 給予血容量輸注復蘇, 糾正低血容量休克;糾正患者低溫、代謝紊亂、凝血障礙情況;經驗性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待患者體征穩定后, 應在簡單術后24~72 h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實施確定性手術。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病死率, 并監測兩組患者體溫、乳酸水平、pH值、PT, 注意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治愈率95.9%(47/49), 病死率4.1%(2/49);對照組術后治愈率78.3% (36/46), 病死率21.7%(10/46),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復蘇后各指標變化及輸血量比較 對照組乳酸水平(3.04±1.86)mmol/L、PT(16.52±1.42)s、輸血量(652.9± 254.7)ml、體溫(34.96±0.82)℃、pH(7.28±0.05);觀察組乳酸水平(1.51±0.62)mmol/L、PT(36.08±0.51)s、輸血量(412.3± 156.2)ml、體溫(36.08±0.51)℃、pH(7.36±0.06),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6.3%, 其中切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膽瘺、吻合口瘺各1例, 粘連性腸梗阻2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9.1%, 切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腹腔感染2例, 膽瘺2例, 吻合口瘺3例, 粘連性腸梗阻4例,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劉建軍[1]研究顯示, 嚴重腹部創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是凝血功能障礙、代謝紊亂等導致。因此為了提高嚴重腹部創傷患者的存活率及手術成功率, 應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嚴重腹部創傷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 機體能量損耗, 手術剖腹后大量熱量會損耗, 大量輸血、輸液等搶救性措施治療, 術中腹腔沖洗、輸液等措施會降低患者體溫, 而患者中心溫度<32℃時, 患者病死率高達100%[2]。臨床通過機體乳酸水平的監測, 能有效判斷患者復蘇情況, 若患者在24 h內血乳酸完全清除, 術后存活率高達100%。在此次研究中, 觀察組術后治愈率95.9%, 病死率4.1%;對照組術后治愈率78.3%, 病死21.7%;觀察組復蘇后乳酸水平、PT及輸血量較對照組明顯降低, pH值、體溫較對照組增加(P<0.05)。結果顯示, 對嚴重腹部創傷患者采取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 明顯提高了患者術后治療效果, 顯著改善了患者預后, 降低了患者術后病死率。
損傷控制外科手術的實施, 應根據患者創傷程度及醫院醫療技術程度進行判斷[3]:患者術前存在嚴重創傷, 需大量輸血;術中發現腹部嚴重血管創傷或合并多器官損傷及多灶性出血, 常規措施難以止血, 器官水腫致胸腔、腹腔無法關閉;患者術前或術中出現代謝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礙、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 均可實施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16.3%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9.1%(P<0.05)。由此可見, 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腹部創傷, 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患者較快恢復。
綜上所述, 損傷控制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腹部創傷效果顯著, 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促進患者恢復, 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劉建軍.腹部創傷130例臨床診斷及治療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25):40-41.
[2] 劉保池, 夏咸軍.腹部創傷的診治及損傷控制技術的應用.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1, 38(11):723-725.
[3] 戴睿武, 湯禮軍, 何發群, 等.損傷控制急救嚴重腹部創傷192例.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雜志, 2010, 13(3):217-219.
[收稿日期: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