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愛 劉曉燕 宋芬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診斷標準對產科DIC患者的診治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48例產科DIC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患者早期診斷標準不同將其分為兩組, 其中24例符合早期診斷標準的患者作為觀察組, 24例符合一般診斷標準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根據兩組患者病情給予相應臨床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 對照組為62.50%,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視產科DIC的早期診斷, 及時給予對癥治療,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 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診斷;治愈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81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患者血液內成分平衡機制遭到破壞而引發的臨床綜合征, 是產科比較嚴重的一種并發癥, 患者往往會出現出血、溶血及微循環障礙等臨床癥狀[1]。該病起病急, 病情復雜且發展迅速, 臨床DIC導致產婦及胎兒死亡率較高[2]。本院對收治的48例產科DIC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以總結更為科學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本院產科收治的DIC患者48例, 年齡25~36歲, 平均年齡(28.2±5.2)歲, 孕周33~41周, 平均孕周(37.6±2.7)周。其中初產婦30例, 經產婦18例。經產婦中, 9例為自然分娩, 9例為剖宮產。48例DIC患者均有陰道出血, 出血量為1200~2800 ml, 平均出血量(1843±572)ml。根據診斷標準, 將24例符合早期診斷標準的患者作為觀察組, 24例符合一般診斷標準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1. 2 診斷標準
1. 2. 1 一般診斷標準 伴有誘發DIC的基礎疾病, 如感染、創傷、惡性腫瘤、病理產科;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多發性出血傾向、休克、多發性微血管栓塞癥狀等臨床癥狀, 進行抗凝治療有效。
1. 2. 2 早期DIC 診斷標準[3] 血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20 mg/L;D-二聚體(DD)試驗呈陽性。
1. 3 治療方法
1. 3. 1 肝素治療 給予首次接受肝素治療的DIC患者肝素劑量為25 mg, 靜脈滴注。肝素治療期間應進行實驗室檢查, 根據實驗室凝血結果及試管法測出凝血時間及時調整肝素用量, 凝血時間<12 min;>30 min則提示肝素用量不足或過量, 需及時調整肝素用量。
1. 3. 2 常規及輔助治療 根據患者實際病情, 進行去除DIC基礎病因誘因的治療;阻斷血管內凝血, 恢復血小板正常;補充體液、平衡體液酸堿度, 給予新鮮全血、血小板懸液、冷凍血漿、纖維蛋白原等, 幫助患者及時補充體內凝血因子, 并給予抗感染、抗過敏、抗休克治療。
1. 4 療效評定標準 ①治愈:出血得到良好控制, 臨床癥狀完全緩解, DIC實驗檢查結果恢復正常;②有效:癥狀有明顯改善, 出血基本控制, DIC試驗檢查結果恢復正常;③無效:癥狀加重或無緩解, 出血無法控制, DIC試驗檢查結果異常。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 對照組為62.50%,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妊娠期產婦機體處在高凝血狀態, 胎盤與羊水內含大量凝血活酶, 分娩時會被釋放出, 導致產婦的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產科DIC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羊水栓塞、妊高癥、產后出血、胎盤前置及胎盤早剝等[4]。
臨床上對于普通患者往往采取一般DIC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但對于孕產婦患者并不實用, DIC起病急, 病情嚴重且發展迅速, 一旦按照一般診斷標準診斷出的患者已經是中晚期, 對于產婦來說, 治愈率較低, 造成產婦及胎兒死亡率較高, 因此對孕產婦患者根據早期DIC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可及早對患者進行救治, 有效提高治愈率, 保證產婦及胎兒安全。
出血可導致產婦體內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引發DIC, 因此需要及時補充血容量。采取抗凝療法可幫助阻止DIC進一步惡化, 臨床主要應用低分子肝素作為抗凝治療的主要方法, 能夠有效阻斷凝血, 防止血小板和各種凝血因子的消耗, 將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復到正常水平。低分子肝素抗凝功效顯著,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抑制其對凝血酶原的激活, 使得凝血酶活性降低[5], 幫助凝血因子進一步被消耗, 且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用藥更為安全。
綜上所述, 針對產科DIC患者需采取早期診斷, 找出引發DIC的病因, 及時處理原發病, 補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 用合理劑量的肝素進行抗凝治療。對于分娩前疑有引起DIC相關因素的孕婦, 需做好密切的監測與觀察, 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可有效提高產科DIC患者的臨床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侯桂玉, 郭躍文.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28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科學, 2014, 4(14):229-231.
[2] 彭楊.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診治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10):19-20.
[3] 陸玲軍, 蘇敏君.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早期診治的臨床療效探析.中國醫藥導刊, 2013, 15(11):1781, 1783.
[4] 張瑞, 羅大菊, 徐鳳.低分子肝素治療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3(19):2878-2879.
[5] 熊煒.產科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臨床診治分析.中國醫藥導刊, 2014, 16(2):340-341.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