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 張波 張瀅 黃芪

【摘要】 目的 觀察自擬益氣除鼽湯配合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4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0例。治療組給予自擬益氣除鼽湯口服配合針灸治療, 對照組給予馬來酸氯苯那敏片口服。對比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自擬益氣除鼽湯配合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顯著。
【關鍵詞】 過敏性鼻炎;益氣除鼽湯;針灸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 是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打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主要特征的鼻病, 是耳鼻喉科極為常見的疾病。中醫稱過敏性鼻炎為“鼻鼽”, 200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1]中記載“鼻鼽, 疾病。出自《素問·脈解篇》, 又名鼽嚏”。過敏性鼻炎遷延難愈, 其鼻塞、流涕及噴嚏等癥狀令患者痛苦不堪, 尤其鼻塞常令人夜間輾轉反側,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 嚴重者甚至會誘發過敏性哮喘。在我國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 該病的發病率也明顯增高, 每年約有2000萬人患病, 10%~40%的世界人口也飽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 此病被認為是目前全球性健康問題之一。中醫理論認為肺開竅于鼻, 本病的病機關鍵在于肺氣虛弱, 衛表不固, 風寒之邪侵肺, 導致其宣發肅降功能失常, 故從補氣宣肺論治常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作者采用自擬益氣除鼽湯配合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患者20例, 效果良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7月收治的4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標準》[2]中變應性鼻炎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臨床癥狀:鼻癢、鼻塞、流清涕、對季節變化敏感。臨床體征:中下鼻甲黏膜蒼白水腫, 雙側下鼻道黏液樣物, 對血管收縮劑敏感。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0例。
1.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自擬益氣除鼽湯(組成:黃芪20 g、白術10 g、防風10 g、辛夷6 g、蒼耳子10 g、白芷6 g、白鮮皮10 g、荊芥10 g、甘草3 g), 藥物采用三九制藥出品的中藥配方顆粒, 開水200 ml沖服, 早晚各1次。配合針刺迎香、印堂、鼻通、翳風、上星、風池、大椎、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1次/d, 針刺時以鼻內酸脹或放電感為度, 留針30 min。對照組給予口服抗組胺劑馬來酸氯苯那敏片, 4 mg/次, 3次/d。 療程3周。
1. 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評定療效。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并且連續>1年未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1年內再次復發, 但癥狀明顯減輕;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 但6個月內再次復發;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者停藥即復發。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 高于對照組的85%(P<0.05)。見表1。
3 討論
過敏性鼻炎相當于中醫的“鼻鼽”, 中醫理論認為肺開竅于鼻, 在液為涕, 故“鼻鼽”發病其病位在肺;是在人體正氣不足時, 風寒濕之邪趁虛而入, 引起肺的氣化功能失常, 風寒水濕之邪停滯于肺, 郁于鼻竅。病機關鍵是肺氣虛弱, 衛表不固, 風寒之邪乘虛而入, 導致肺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因此益氣除鼽湯中重用黃芪扶正固本, 大補脾肺之氣, 溫陽益氣, 配以白術增強固表收斂的作用, 防風固表而不留邪, 且祛邪而不傷氣。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中的黃芪多糖有免疫調節作用, 能夠促進脾臟漿細胞增殖, 合成抗體, 升高外周白細胞數, 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白術能增強免疫系統功能;防風能抑制炎性反應及遲發型變態反應。此三者是謂玉屏風散意在益氣固表, 提高機體免疫力。辛夷、蒼耳子祛風除濕, 宣肺通竅, 是治療鼻炎的要藥。辛夷能夠抑制炎性遞質產生, 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抑制炎性腫脹, 蒼耳子能促進黏膜分泌物吸收。白芷可行氣、通竅, 又可治頭痛;荊芥、白鮮皮可祛風止癢, 甘草補益脾肺, 兼以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能夠明顯抑制補體反應, 降低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全方共奏益氣補肺、祛風散寒通竅之功效。
針灸選穴:印堂位于鼻根部, 督脈之上, 針刺此穴可振奮陽氣以溫煦鼻部;迎香位于手陽明大腸經, 鼻翼兩側, 肺與大腸相表里, 開竅于鼻, 針刺此穴可疏風解表, 通利鼻竅;鼻通乃治療鼻病的經驗要穴。以上三穴合稱鼻三針。翳風位于手少陽三焦經, 風池位于足少陽膽經, 為足少陽與陽維之會, 少陽主半表半里, 為一身之樞機, 因此針刺翳風、風池二穴能夠祛風解表散寒, 使少陽樞機得利, 氣血自調;上星位于頭部發際之上, 為督脈穴位, 能夠散風清熱、宣通鼻竅, 為治鼻鼽常用選穴。頭部為諸陽之會, 手足三陽經均在頭部交接, 督脈亦行于頭部正中線上, 因此針刺頭部諸穴可振奮陽氣, 疏風解表, 局部選穴且可宣通鼻竅。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 四總穴歌有“面口合谷收” 之說, 其也是治療外感表證的常用要穴。大椎為督脈、手足三陽經交會穴, 辭之可調節陽經經氣, 疏風解表散寒, 溫煦頭面。足三里位于足陽明胃經, 保健要穴, 健脾益肺, 補益元氣, 乃扶正固本之法。
總之, 過敏原是誘發變態反應的重要原因, 避免與過敏原接觸是重要的防治措施。治療期間和平時均應減少或避免與過敏原的接觸, 同時進行必要的鍛煉, 訓練鼻腔對冷空氣的適應性。自擬益氣除鼽湯配合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李振吉.中醫藥常見名詞術語辭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1:375.
[2] 貝政平, 舒懷, 周梁.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295-296.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24.
[收稿日期: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