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婷
【摘要】 觀察新型敷料在外傷傷口的應用方法及療效。對外傷傷口患者的傷口創面不同階段, 使用銀離子敷料、藻酸鈣鈉鹽敷料、水凝膠、泡沫敷料等新型敷料進行處理。經過換藥處理, 傷口創面基底紅潤, 邊緣有上皮生長, 傷口愈合好。說明使用新型敷料的濕性愈合處理外傷傷口可加快促進創面愈合, 縮短愈合時間。
【關鍵詞】 新型敷料;外傷傷口;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169
急性外傷性傷口采用以往外科傳統的換藥方法, 換藥次數頻繁, 所需護理時數多, 護士工作量強度大, 傷口愈合時間長, 醫療費用高。隨著傷口護理理論和實踐方法的進展, 新型敷料不斷出現, 為傷口護理帶來了新的方法[1]。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外傷傷口的患者20例, 全部為外傷傷口, 經過常規換藥10 d左右, 傷口愈合欠佳, 無法正常愈合, 予使用新型敷料, 運用“濕性創面愈合”理論, 經過細心換藥, 配合整體治療, 取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外傷傷口患者, 其中車禍12例, 自行摔倒8例, 男14例, 女6例。年齡14~79歲, 平均年齡46.5歲。其中在腰背部傷口有7例, 9例傷口在下肢, 3例傷口在上肢, 1例傷口在額部, 所有傷口創面愈合不良, 有不同程度的黃色組織及黑色組織覆蓋, 有滲液。其中有5例患者血糖>11.1 mmol/L。
2 護理方法
2. 1 傷口局部評估 評估傷口位置、大小、感染、滲液、疼痛、氣味、皮層及組織受損的程度、邊緣及周圍的皮膚等傷口情況, 創面覆蓋的黑色、黃色組織, 予保守銳性清創后使用新型敷料, 同時也使用敷料自溶清創方法, 清除壞死組織, 促進肉芽生長, 并加強抗感染、營養支持、增強機體免疫力等綜合治療。
2. 2 全身情況評估 5例患者為糖尿病患者, 患者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有利于細菌生長, 直接影響創面愈合, 患者血糖不能控制在11.1 mmol/L以下, 傷口也難以愈合, 因此, 控制血糖成為該患者傷口愈合的關鍵。遵醫囑監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將空腹血糖控制在6.5~9.7 mmol/L, 餐后2 h血糖<11.0 mmol/L。經過綜合治療, 5例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2. 3 健康知識評估 患者及家屬對營養支持在外傷傷口愈合的作用知識較欠缺。加強關于營養支持能促進傷口的愈合等有關知識宣教, 并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加營養支持, 補充蛋白質, 促進傷口愈合。
2. 4 加強看護 患者疼痛、 情緒不穩定、偶躁動不安, 擔心傷口愈合不佳, 必要時給止痛措施, 加強看護, 妥善固定敷料, 防止敷料脫落, 以免影響傷口愈合。
2. 5 健康指導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以良好的服務和耐心的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 患者及家屬愿意接受和配合護理的前提。患者及其家屬均缺乏對外傷傷口愈合時間方面的知識, 及時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 分析原因及傷口處理方案, 予講解全方位護理如協助配合醫院的治療護理措施, 增加營養支持的重要性, 給患者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及各種微量元素等, 患者及家屬表示理解, 配合治療。
2. 6 傷口愈合情況 所有傷口使用新型敷料, 平均愈合時間為12 d左右, 所有傷口清除黃色組織及黑色組織, 使用銀離子敷料控制感染, 藻酸鈣鈉鹽止血及吸收滲液, 促進肉芽組織生長, 上皮爬行, 其中腰背部傷口因為受壓時間比較長, 需要協助翻身, 防止受壓, 并且給使用泡沫敷料, 保持濕性環境及減壓作用, 促進愈合。其他部位傷口經過細心換藥, 傷口基底紅潤, 肉芽生長好, 上皮爬行, 受損創面逐漸縮小, 創面愈合好。
3 討論
3. 1 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感染控制、營養支持、增強機體免疫力、傷口局部處理等措施可以有效促進外傷傷口的愈合。
3. 2 正確評估傷口, 選擇正確清創方法 保守銳器清創為傷口愈合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有利于促進傷口愈合。
3. 3 濕性愈合作用機制 正確選擇及使用濕性敷料, 感染傷口使用銀離子敷料, 廣譜抗菌, 抑制生物增長和促進愈合作用[2], 黑色組織及痂皮使用水凝膠敷料自溶清創, 由甲基纖維素鈉加純凈水組成, 高水合力, 更快地分離壞死組織, 有效清創。凝膠體柔軟富有彈性, 有良好的舒緩效果, 無痛清創, 有利于壞死組織脫落引流, 避免損傷新生和有活力的組織結構[3]。清創后有少許滲血, 使用藻酸鹽有止血及自溶清創的作用, 使用軟聚硅膠酮敷料, 保持傷口的濕潤、加速上皮細胞的移行、避免二次損傷[4] 。患者有躁動不安現象, 使用有邊型泡沫敷料, 容易固定, 防止脫落。1962年Winter博士首次證實, 在密閉濕潤環境下傷口愈合速度比暴露于空氣中的干燥創面要快一倍。Odland發現有水泡完整的創面比破裂的創面愈合速度快, Knighton首次發現傷口的含氧量與血管增生的關系, 無大氣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是有大氣氧存在時的6倍。保持傷口密閉濕潤能幫助新的毛細血管和肉芽組織形成, 以填塞傷口, 對壞死的組織能促進清創, 增長傷口滲液中的白細胞和酶在保持和傷口床接觸時, 能幫助分解壞死組織自溶, 有利于傷口愈合[5, 6]。
新近對傷口愈合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 全身因素可能延長傷口愈合時間, 而局部因素也可能延長傷口愈合時間[7], 大部分外傷患者失血過多, 給傷口的愈合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經過綜合治療, 積極控制感染、合理的營養支持、正確的心理支持及應用有效的新型敷料在傷口的護理, 能有效促進傷口的愈合。運用密閉濕性愈合理論進行傷口護理, 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王迎兒.新型敷料用于外傷患者傷口護理的效果觀察.護理與康復, 2010, 9(4):327-328.
[2] 胡愛玲, 鄭美春, 李偉娟.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0:39.
[3] 沈亞芳.康惠爾敷料治療顏面外傷后合并感染12例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0, 23(11):1406-1407.
[4] 胡素琴, 蔣琪霞, 周昕, 等.濕性療法結合整體干預治愈全身41處傷口的護理.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0, 23(6):670-672.
[5] 姚鴻, 陳立紅.傷口濕性愈合理論的臨床應用進展.中華護理雜志, 2008, 43(11):1050.
[6] 陳麗紅, 駱燕, 閻微.密閉性敷料在傷口治療中的研究進展.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08, 14(14):1609.
[7] 張清, 魏力.傷口愈合與護理、造口傷口臨床護理實踐.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9:5.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