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凌云

【摘要】 目的 探討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128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 各64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對癥治療與合理喂養,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并記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等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治愈時間及不良反應。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75%, 高于對照組的81.2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7, P<0.05)。觀察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等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和治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期間, 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結論 布拉氏酵母菌可縮短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病程, 促進恢復, 臨床療效顯著, 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可作為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常規藥物。
【關鍵詞】 布拉氏酵母菌;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35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由輪狀病毒引發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 主要經消化道傳播, 多發于嬰幼兒, 秋冬季為發病高峰[1]。該病起病急, 臨床表現為腹瀉、發熱、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 病程較短, 多具自限性, 但嬰幼兒感染者往往病情較重, 病死率高。近年來大量實驗研究證實, 絕大部分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存在腸道菌群紊亂, 早期積極使用微生態制劑[2]可縮短腹瀉病程。本研究對益生菌藥物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8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 均符合《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2009年)中的診斷標準, 患兒大便次數增多, 并呈糊狀便、稀水便, 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為陽性, 大便細菌培養無致病菌。按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 各64例。觀察組男38例, 女26例, 年齡5個月~3歲, 平均年齡(1.25±0.66)歲, 發病時間10 h~3 d, 平均發病時間(2.08±0.31)d;對照組男36例, 女28例, 年齡6個月~3歲, 平均年齡(1.27±0.64)歲, 發病時間12 h~3 d, 平均發病時間(2.10±0.33)d。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肺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及治療前2周使用過微生態制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患兒。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予以補液, 糾正脫水與電解質紊亂, 物理或藥物進行降溫, 口服蒙脫石散劑保護胃腸黏膜, 禁用抗生素, 合理喂養。觀察組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法國BIOCODEX, 批準文號S20100086, 規格:250 mg/袋), 于服用蒙脫石散劑2 h后口服治療, 250 mg/次, 1次/d, 可加入少量溫水或飲料中服用, 也可加入嬰兒奶瓶中或與食物混合服用。治療期間對患兒大便次數、性狀及嘔吐、體溫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治療前后分別檢查血常規、病毒抗原等。
1. 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48 h內, 患兒大便次數<3次/d, 大便性狀正常, 全身癥狀明顯改善或完全消失, 輪狀病毒抗原檢測轉陰;有效:72 h內, 患兒大便次數<4次/d, 大便性狀與全身癥狀改善;無效:72 h內, 患兒每天大便次數無減少或增多, 大便性狀與全身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分別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等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治愈時間及不良反應。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 高于對照組的81.2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7,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主要癥狀消失時間與治愈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等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和治愈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 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期間, 兩組患兒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輪狀病毒進入體內后引起腹瀉的途徑有兩種:①直接損害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而導致病理改變;②病毒復制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使小腸內皮細胞發生變性和壞死, 腸內細胞生理功能受到破壞后引發腹瀉。嬰幼兒因機體水分含量較多, 自身調節能力弱, 腸液大量遺失后可發生等滲性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代謝性酸中毒等, 如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3]。目前該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 因其為自限性疾病, 且多數預后良好, 故臨床常以早期補液, 糾正脫水為主, 同時輔以微生態制劑與胃腸黏膜保護劑進行治療。
近年來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微生態制劑能明顯縮短腹瀉患者尤其是年齡較小患兒的病程。布拉氏酵母菌為目前唯一的真菌類制劑, 無致病性, 且其口服后不會被膽鹽、胃酸滅活[4], 在胃腸道內不被吸收, 可迅速達到有效濃度, 治療結束5 d后可徹底從腸道中清除。布拉氏酵母菌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作用機制為:①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 干擾致病菌侵襲和粘附上皮細胞;②釋放短肽蛋白, 中和、降解毒素, 抑制炎癥反應, 從而使腸道的免疫屏障功能增強[5];③釋放多胺類因子, 促進上皮細胞成熟, 增加雙糖酶的活性, 利于對水鈉的重吸收;④添加腸道菌群, 保持腸道內正常菌群平衡[6]。本研究結果顯示, 應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的觀察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為93.75%, 高于對照組的81.25%(P<0.05), 且發熱、嘔吐、腹瀉等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 治愈時間為(5.14±1.02)d, 腹瀉病程明顯縮短, 治療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 布拉氏酵母菌可縮短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病程, 促進恢復, 臨床療效顯著, 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可作為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常規藥物。
參考文獻
[1] 鄭淑霞.小兒腹瀉寧佐治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60例.陜西中醫, 2013, 34(4):433-434.
[2] 鄭麗敏, 孔笑楠.三種微生態制劑治療嬰兒非感染性腹瀉的療效比較.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5, 30(8):1008-1010.
[3] 張小青, 胡文輝.布拉酵母菌散對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及療效觀察.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4, 14(1):72-74.
[4] 李貴南, 吳運芹, 李軍, 等.布拉氏酵母菌預防住院新生兒繼發腹瀉的臨床研究.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4, 26(1):72-74.
[5] 張敏, 陳輝.布拉酵母菌散在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實用醫學雜志, 2014, 30(22):3698-3699.
[6] 鄭瑜.布拉酵母菌散劑聯合經皮給藥治療儀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觀察.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5, 43(1):83-84.
[收稿日期:201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