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輝
【摘要】 目的 探討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對手術室患者情緒以及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 200例接受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用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護理前, 兩組心率、血壓、焦慮自評表(SA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等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手術室30 min后觀察組心率、血壓、SAS及VA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手術室應用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能夠改善患者的情緒, 降低患者焦慮程度, 減少患者心率波動, 降低患者血壓, 使患者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 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對提高手術護理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 人性化整體護理;手術室;護理質量;情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183
伴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護理工作也在不斷的進步, 以適應越來越高的服務要求, 現在, 護理模式在“患者為中心”的中心思想下, 開始向人性化護理模式轉變[1]。近幾年, 本院為了提高本院的護理質量, 提出了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 并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現把本院的研究資料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接受手術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100例。對照組男56例, 女44例, 年齡18~66歲, 平均年齡(46.0±6.7)歲;觀察組男54例, 女46例, 年齡21~65歲, 平均年齡(44.0±7.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 采用人性化護理模式, 人性化護理模式重點表現在心理護理上, 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護理人員向患者自我介紹, 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 耐心地與患者溝通交流, 向患者介紹手術室具備的醫療設備及優秀的醫療團隊, 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讓患者盡快進入狀態, 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準備, 必要的體位鍛煉, 使患者能夠從容應對手術[2]。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向患者講解大概的手術流程, 讓患者對手術有個基本的了解, 從而積極的配合手術, 增加患者的依從性。訪視時間控制在10~15 min , 避免患者出現疲勞。提前檢查手術的醫療設備, 確保手術設備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 提前調整手術室的溫度、濕度。如果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護理人員需要重視對患者頭部、關節及骨隆突出處的保護。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需要與患者進行適當的溝通交流, 但需注意自己的言辭, 避免傷害患者的自尊心, 并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在手術結束后, 護理人員使用溫鹽水將患者身上的消毒液及血跡清除干凈, 并幫助患者穿好衣物, 做好保暖工作, 避免患者著涼。在將患者送往病房的過程中, 動作輕柔, 避免震動。術后2~3 d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愈合、體溫、肢體功能等情況, 調查患者對手術的感受, 征求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室護理的建議, 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
1. 2. 2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 術前準備、術前宣教、術中常規護理、術后交接班。
1. 3 觀察指標 采用SAS評分標準, 對患者護理前、進手術室30 min后進行評價。在護理前、進手術室30min后檢測患者血壓、心率、VAS評分。
1. 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觀察組心率、血壓、SAS、VAS評分分別為(199.25±5.13)次/min、(158.18±8.25)mm Hg(1 mm Hg=0.133 kPa)、
(68.29±3.12)分、(6.84±1.25)分;對照組分別為(98.47± 5.22)次/min、(156.99±8.21)mm Hg、(68.34±3.10)分、(6.88± 1.19)分, 兩組心率、血壓、SAS評分、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后, 進手術室30 min后觀察組患者血壓、心率、SAS評分、VAS評分分別為(132.57±10.04)mm Hg、(76.45±5.64)次/min、
(42.24±2.51)分、(4.65±1.18)分;對照組分別為(139.62± 14.36)mm Hg、(84.50±5.24)次/min、(46.47±2.12)分、(5.10± 1.34)分,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的核心是人文關懷, 患者感受到的關懷越深, 患者在手術后康復效果以及滿意度就會越高[2, 3]。研究資料表明[4], 讓患者處于良好的人文環境之中, 能夠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對手術順利進行及手術后患者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院這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 心率、血壓、SAS評分、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后, 在患者進手術室30 min后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測定時,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都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手術室應用人性化整體護理模式能夠改善患者的情緒, 降低患者焦慮程度, 減少患者心率波動, 降低患者血壓, 使患者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 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對提高手術護理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玲. 人性化整體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運用.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10):1642.
[2] 賴偉芬, 楊葵芳. 術中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運用研究.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2, 18(5):716-717.
[3] 王麗云, 許玲珠.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手術室患者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影響.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36):26-27.
[4] 程真霞. 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手術室患者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影響. 當代醫學, 2012, 18(17):112-113.
[收稿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