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李芳 孫超 徐美玲
摘要:高校俄語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有許多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弊端,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對高校課程體系進行改革,以培養和造就出大批卓越的優秀俄語人才。文章針對我省高校俄語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期望對俄語專業的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校俄語專業;卓越人才;課程設置研究
當前,全國高等教育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以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對高素質、卓越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俄語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創新卓越型俄語人才,這是中俄兩國雙邊關系發展的需求所在,俄語專業卓越人才的培養方式是高校改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課程體系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應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根據國家及各地區對俄語人才的需求,對傳統的課程設置進行革新,從課程管理體制的變革、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結構的優化、教材的編制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從而培養出全面的俄語卓越型人才。
近幾年,黑龍江省各高校的俄語專業相繼做了一些調整,在保持原有語言、文學專業基礎上,依據所在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逐步增加和拓寬了專業面向,并對外事、經貿、科技、新聞等各種復合型專業進行了不同實踐。盡管如此,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部分高校在辦俄語專業時,強調單一的語言教學體系,注重統一性和系統性,雖然比較切合實際,但卻忽視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將俄語基礎課程安排在低年級,專業課全部安排在大四階段,集中的專業課設置,使得學生既要準備專業考試,又要應付實習、找工作等各方面實際困難,導致學習質量不高,因此學生的俄語學習效果和知識面都受到很大影響,無法達到社會對俄語人才的需求標準。具體表現為:
一、忽視綜合能力培養。所謂卓越型人才應該是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個具體的方面能出類拔萃的人,并具備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因此,過密的基礎課程設置只能保證學生的基礎扎實,綜合能力培養卻弱化了。如今俄語專業畢業生幾乎遍布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但學生卻一時難以勝任工作,原因就是由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局限,學非所用,嚴重缺乏除俄語專業知識外的其他專業知識,如俄語文化、俄語交流以及俄語的商務應用等。四年的專業學習過度強調語言技能訓練,卻忽略了學生寬而實的專業涉獵,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自然被淡化了。
二、 課程內容之間缺少循序漸進。課程內容設置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全面性,如綜合性大學選擇俄語專業課程+二外的課程設置,這種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兩門外語掌握得較為精深,涉外事務中有極強的競爭力。俄語課程+二外+某一專業課程,這種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與俄語結合的某一專業領域競爭力較強,但二外實力相對薄弱。課程上要側重設置俄語語言和二外的語言知識技能課,把職業規劃與設計課程安排在大一,學生大一階段就可以對所學專業的目標、內容、方向等有所認知和了解,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所規劃與設計。而有的院系把職業生涯規劃課開在大四,學生忙于畢業論文、找工作等,疲于系統規劃地學習,這樣的課程設置沒為學生的發展留出空間,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失調。
三、 重語言,輕人文。總體上看, 我省高校俄語專業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缺少人文教育比重,文化課程類別較少,語言類課程比重過大,一些課程科目過于煩瑣。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學分比例都不平衡,課程設置偏重語言 , 缺乏其他文化知識的課程。由此看出, 現行俄語專業的課程設置, 有三個突出的弊端:一是忽視綜合能力培養;二是課程內容之間缺少循序漸進;三是重語言,輕人文。
根據以上情況分析,省內各個院系應當立足現有基礎,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 依據自己的條件和專項來設置課程, 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實踐中,須處理好幾種關系:專業訓練與基礎教育的關系;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關系;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關系;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系。對原有的課程結構進行改造和完善,從課程形態、課程范疇、課程內容、課程功能和課程類型等方面進行課程優化。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模塊:
一、綜合能力課程模塊。確定俄語卓越人才的培養目標,盡量對專業進行合理的特色分類,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質疑精神的人才。在課程體系中除了保證對俄語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包括語音、語法、口語、聽力、詞匯、閱讀、翻譯等基本要素)外,還應有目的地增強主干課的作用,開設相關的專業課,在低年級的課程設置上設立一些開闊視野和培養興趣的課程,高年級可開設俄羅斯文學史、旅游俄語、當代俄羅斯等課程,使課程結構由縱向深入型向橫向寬廣型轉化。各類型課程之間相互照應、承接,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和研究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開設與俄語相關的專業課程,如科技俄語、經貿俄語、俄蘇文學等,學生在扎實的語言基礎上能快速進入角色,提高俄語綜合運用能力,拓寬知識面;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專業課設置還應與俄語技能訓練結合,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無論怎樣拓寬課程,課程設置都必須在以俄語為中心的基礎上,開設其他相關專業課程。
二、專業特色課程模塊。省內各高校俄語專業應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 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和課程建設 ,力求辦出特色。如哈爾濱師范大學采用“俄語 +專業知識”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且利用自身的語言優勢, 在俄語人才培養上探討“俄語+英語”的模式作為俄語人才培養的特色。黑龍江大學本科俄語專業采用的是“平臺+模塊”的課程設置結構。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長設置課程,并從本專業的實際需求、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學生來源、師資隊伍等方面出發,有次序、分階段、由低到高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 形成完整的知識傳授體系,在專業建設與發展上形成梯度與層級,允許不同學科專業之間差異性的存在,著力解決高校卓越人才培養同質性、趨同化的問題,從而擁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科學合理的梳理,既可以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又可以讓學生鍛煉好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此同時,對于標準的制定及教學大綱, 明確的教學目的, 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都要請有關專家、學者反復論證。
三、 人文教育課程模塊。新的俄語學科必須適當增加人文知識的比重,專業課程內容設置要注意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均衡,側重設置俄語語言知識技能課、二外語言知識技能課、語言實習與實踐課程,拓寬知識結構。
首先,以掌握足夠的中國文化知識作為基礎,這是為更好地進行中俄文化、文學、語言等方面的比較學研究,也是為將來國際化交流中得以弘揚中國民族文化打基礎。有了足夠的中國文化,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化,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保持對民族身份的認同。同時,對于文學根基扎實的學生,還可開設中外原著經典閱讀課程,通過名著,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實踐證明,高校俄語專業的設置,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欠缺以及社會人文知識的不足、漢語水平不高,都是導致學生知識視野的狹窄,分析、表達能力局限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無論什么專業,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是使中國走向世界的根基。
其次,應按大綱的規定把系統的俄羅斯文化編入教材,形成語言上對對象國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根據學習的項目、課時要求、難易程度等規定每一學期的學習內容,把俄羅斯社會文化(俄羅斯地理和歷史、文學、藝術等)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俄語專業教學大綱,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俄羅斯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今,中俄合作的領域廣泛,社會對俄語卓越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趨勢,黑龍江省俄語卓越人才的培養應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高校俄語專業應持續優化高等教育的結構,將適應時代的發展與結合本地區的發展實際相結合,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俄語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婷.高校創新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學理論,2013,(08).
[2]劉洪俠.高校俄語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設置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10).
[3]聶長建.淺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J].理論探索,2012,(02).
[4]秦書生,韓雪冰.高校拔尖人才培養探析[J].黨史文苑,2013,(03).
[5]王銘玉,劉輝.打牢基礎突出特色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高層次專門外語人才——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俄語學科發展的現狀與展望[J].外語學刊,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