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堯伊
賀友直先生,一生精彩。即使年過九旬,仍然開朗、靈敏、幽默。與青年談文說圖,深入淺出:喝口黃酒畫海派風俗。
去年與賀老通話,請他為“第三屆架上連環畫展”題寫展標,賀老欣然應允。他還熱情邀請我去他在老家寧波的工作室參觀。我聞言極喜,甚至憧憬那個美好時光。之后,也有計劃安排,可惜未成行,實為遺憾。通話中,我言:“聽說您在畫大作?”賀老說:“我哪有大作,一生都在畫小作。”
賀老的“小作”有大學問、大成就!
1964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上課,連環畫課就是臨摹賀老的《山鄉巨變》。四十五年后,我才在2009年北京畫院的“方寸回望
賀友直連環畫原作展”上,見到《山鄉巨變》的三遍稿的原作。我驚悟:那可真是“三級跳”,不說其辛苦、其艱累、其聰慧,這“三級跳”十分了得,當是一項世界紀錄。
看畢,我曾有一段感言:“線,在繪畫屬技法類。然,中國繪畫之線并非如此簡單:一頭連著畫者靈性,功力;另一頭連著書法、金石、文學及審美。賀老《山鄉巨變》先為黑白稿,后學陳老蓮,一步登天,亦帶動連環畫出了一批線描高手,站在傳統巨人之肩,且有新發展,成為中國連環畫優秀的寶貴財富。”
前幾年,我畫《長征·1936》連環畫,因畫二方面軍長征,又特地去了湖南等地,又把賀老《山鄉巨變》拿來細賞,味道那么足、路道那么深、語言那么明,實有大啟迪。經典者,富礦也。只有通者方懂。
我認為,賀老的代表作《山鄉巨變》《朝陽溝》和《白光》等作品,就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來表現現實生活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和創舉,其意義當然不僅限于連環畫。
近日有言:大師走了,連環畫就死了。其實不然,人類生存,亦要文化,必有文圖,文本與數字平臺共存,方為文化之健康。
中國連環畫是世界上獨有的,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結合的畫種。如果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人民的需要就是決定連環畫發展的根本因素。
賀老心中是人民。大雅大俗,普及提高,天靈地氣、峰高眾合。
人民的藝術家,賀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