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的全新發展理念,是“十三五”時期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切中了發展現代農牧業的關鍵,為推進農牧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對于實現“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農牧業取得了可喜成績。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畜牧業生產實現“十一連增”、農牧民收入實現“十二連快”;草原生態明顯改善、農畜產品加工業成為自治區第三大支柱產業、農畜產品輸出工程邁出新步伐,我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農牧業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大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奮力開創農牧業現代化發展新局面,為全區實現“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基固本、加力助跑。
一、堅持創新發展,增強農牧業發展活力
創新是引領農牧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應對當前農牧業問題挑戰的必然選擇。當前,農牧業發展面臨新舊動力轉換問題,擺脫過去那種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透支資源環境的發展方式,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增長新動力,出路在于創新。面對過去行之有效的增產增收政策效應衰減、操作空間收窄的現實,開辟新的政策紅利,迫切需要創新。應對日益加重的農牧業兼業化、農牧民老齡化,解決好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必須依靠創新。
一是創新農牧業經營體制。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基礎,以提高農牧業競爭力為導向、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充分釋放規模化經營和規?;盏臐摿?。一要穩妥推進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土地草牧場入股、托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二要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登記和草原確權承包。重點在具備條件的地區以盟市或旗縣為單位進行整盟市、整旗縣推進,2016年部署推進面積5500萬畝;在10個試點旗縣之外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推開草原確權承包,力爭年底基本完成。三要推進農墾改革,研究制定我區農墾改革的具體措施,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產業升級,把農墾建設成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四要推進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登記備案和集體資產股權臺賬制度。
二是創新科技等現代農牧業要素支撐體系。加快培養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重點加強現代種業、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等關鍵性技術的研發。健全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的科技服務模式、“農業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推廣服務機制,擴大田間學校的數量和范圍,推進農牧業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的轉化運用。將農牧民的現代化作為農牧業科技創新的載體,培養新型職業農牧民,2016年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1萬人。
二、堅持協調發展,優化農牧業結構
只有協調發展,才能解決當前我區農牧業面臨的不均衡、不全面現狀,才能解決農牧業供給側暴露出來的供給不對路、供需不平衡問題。
一是調整優化種養結構。要在優化農畜產品區域布局的基礎上,抓住國家“糧改飼”和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的有力契機,重點構建農牧有機結合、種養循環、糧草兼顧的新型農牧業種養結構。一要積極調整玉米種植結構。2016年力爭壓縮籽粒玉米種植面積200萬畝,引導籽粒玉米向糧草輪作、糧改飼和玉米整株青貯轉變,逐步改變玉米“一糧獨大”的種植結構。二要實施“穩羊增?!睉鹇浴U{整草食家畜養殖結構,逐步改善“一羊獨大”的現狀,引導形成牧區繁育、農區育肥的新型產業結構,推動糧飼統籌、農牧結合。三要大力發展設施蔬菜。發展設施蔬菜既是拓展農業功能的需要,也是調整種植結構的需要,還是發展避災農業的需要,更是提高農民收入和保障蔬菜供應的需要。2016年要加強設施蔬菜的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工廠化育苗和品牌化建設,力爭種植面積達到250萬畝以上。
二是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要把農牧業產業化作為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主要抓手,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形成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生產生活交叉滲透的統一整體。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啟動農畜產品品牌建設工程,提升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加工型農牧業龍頭企業向一、三產業拓展,發展集生產、生態、旅游、休閑、科教為一體的農牧業產業經濟,實現全產業鏈增值;拓展農牧業多種功能經營,鼓勵各地充分挖掘農牧業生態、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庭院經濟等資源,發展休閑農牧業。
三、堅持綠色發展,推動農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生態問題;既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具體路徑,更是解決目前農牧業發展不可持續問題的關鍵。
一是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作為保障農畜產品充足、安全供應的職能部門,堅持綠色發展,不僅是對自身的要求,更是回應人民群眾期盼的負責任態度。要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雙管齊下。“產出來”,主要是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打好農牧業面源污染攻堅戰,推進農牧業標準化,建設一大批農牧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從源頭上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肮艹鰜怼保饕墙∪珡霓r田到餐桌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實行嚴格的農牧業投入品生產使用和監管制度,建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守護好草原生態。作為肩負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要部門,要充分認識草原對發展畜牧業、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和增加牧民收入、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重點建設、重點保護。進一步完善并落實休牧、劃區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認真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高產優質苜蓿示范項目、牧區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示范工程等重大環境保護工作,為全區農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環境保障。endprint
四、堅持開放發展,拓展農牧業發展空間
開放是農畜產品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我區農牧業競爭力的重要渠道。
一是轉變農牧業發展思路。面對我區農畜產品與市場消費脫節、優質不優價的新矛盾,要及時調整農牧業發展思路,從抓產量轉變到抓質量和效益上來,跳出農牧業抓農牧業,站在市場的角度,全力實施“農畜產品輸出工程”,通過抓輸出和銷售渠道建設,經由市場的反饋來檢驗和審視生產和加工,看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是否實現了產銷無縫對接。通過抓輸出的終端環節,形成倒逼機制,來帶動加工、引導生產,逐步形成產銷對路、供需平衡的農畜產品科學化供需體系。
二是深入實施綠色農畜產品輸出戰略。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基本構建起了“區內博覽會+區外展銷會+綠色農畜產品精品館”“電商平臺+展示直銷中心+零售體驗店”的長期短期展銷、線上線下銷售相結合的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輸出模式。2016年要辦好第四屆綠博會;完善北京、上海精品館的宣傳展示功能,選擇1-2個一線城市新建精品館,鼓勵盟市在二、三線城市運營精品館;繼續在區外舉辦展銷會。重點是加強與沿海等城市對接與交流,利用地區產品季節性差異,大力開展錯季銷售。加大電商銷售平臺建設,在引導企業發展網店、微店的同時,重點在提高冷鏈配送效率上下功夫,將我區知名度高的牛羊肉新鮮、快速、便捷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三是加強國內外農牧業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探索發展外向型農牧業增收方式,以中蒙博覽會和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為平臺,加強與蒙古國、俄羅斯、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農牧業上對接合作。立足全國市場,深化與沿海省市、與周邊毗鄰省市區的合作,積極探索農畜產品“雙向輸出”,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
五、堅持共享發展,增進農牧民福祉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是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根本落腳點,也是動員農牧民積極投身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要通過規劃指導、信息引導、政策扶持,合理安排農牧業生產和品種結構,使農牧民充分參與農牧業發展過程,分享農牧業發展成果,讓農牧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一是加強規劃指導。要在自治區實施的“十個全覆蓋”工程中,站在行業專業角度,對農牧業產業規劃進行指導,使全區的農牧業產業規劃更加合理、農牧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解決好農牧民增收幅度放緩問題,讓農牧民實現多勞多得。
二是創新農牧業投入和金融支農支牧制度。優化財政支農支牧支出結構,轉變投入方式,創新涉農涉牧資金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擔保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牧業和農村牧區。整合涉農資金,合并性質相同、內容相似的項目,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投入績效。擴大政策性農牧業保險覆蓋范圍,開發特色農牧業保險品種,完善農牧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三是實施農牧業精準扶貧脫貧。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推出1至2個特色農畜產品,每個貧困農牧戶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每個貧困縣形成1至2個連片成帶的優勢主導產業。因戶施策,完善庭院經濟扶貧機制,提高貧困地區庭院種植、養殖、加工、沼氣、鄉村休閑旅游等發展水平。大力推廣“政府+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的造血式扶貧模式,實施多元化、立體式扶貧,幫助那些缺資金、缺生產資料、因學、因婚致貧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積極推進生態脫貧,在貧困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美麗鄉村等生態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加大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補償標準,擴大覆蓋面,使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管護人員,確保貧困群眾從生態建設和修復中脫貧。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黨組書記、廳長)
責任編輯:劉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