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強
[摘要]網絡虛擬財產是隨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型財產形式,它存在于虛擬的網絡空間,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價值。但是目前我國的《繼承法》并未將其納入繼承范圍內,而因虛擬財產引發的爭議日益頻繁,因此加大對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法律保護是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內涵、法律屬性進行分析,提出了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繼承法范圍的構想,旨在為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虛擬財產 法律屬性 繼承 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015-02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作為重要的生活工具滲透到了千家萬戶,從而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或多或少的網絡糾紛。從QQ可否繼承的爭議到淘寶皇冠網店如何繼承的問題,隨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虛擬財產繼承爭議接踵而至,而這也從另外一方面反映了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具有廣泛的利益性和社會需求,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繼承法范疇是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概述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內涵
網絡虛擬財產是指存在于與現實具有隔離性的網絡空間中、以網絡空間為載體,能夠用現有的度量標準衡量其價值的數字化新型財產,其中具有比較普遍認知性的包括淘寶店鋪、Q幣、游戲裝備等,此類財產是網民用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在網絡虛擬世界中買入的用來滿足自己精神上需求或者用以獲取收入的信息資源。網絡虛擬財產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1.虛擬性
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組電磁記錄,是存儲于一定的服務器上的電子數據。這些記錄只能依賴于網絡空間,它所表現出的形態也存在于網絡世界中,是一種虛擬社會里的虛擬財產。它與現實世界的轉換依靠它的其他屬性來實現。
2.價值性
財產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其所耗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財產應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一般用貨幣這一商品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網絡虛擬財產如游戲賬號的等級、淘寶店鋪的信譽等這一般要耗用一定的時間去實現,同樣也可以用與其相當的貨幣來衡量其價值。
3.時間性:網絡虛擬財產有其存續的時間期限,但這種性質并不能阻斷其作為財產的本質,比如債券、支票、本票等票證也是有時間期限的,但它們仍然是屬于財物,其中的少數還屬于現金等價物。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
從物權的屬性上來看,傳統的物權理論認為物權的客體應占有一定的空間并是有形的,即具有有形性和獨立性的特征,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物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既有有體物也有無體物。物的范圍早已不限制在有形、有體的范圍內,只要其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可能性或管理上的可能性都可以被認定為物。現代各國的立法確認空間為物,便是物的概念擴張的結果。由此可見,物的概念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只要不危及物權體系的基本理念,對其中的個別部分進行修補都在允許的范圍內。由此可見,虛擬財產雖然是無體物,但其仍然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虛擬財產被歸入物的范圍,是時代的趨勢,是社會的需求。
眾所周知,網絡用戶擁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大多數還具有轉讓該用益物權的權利,而所有權仍歸運營商所有。網絡用戶擁有以上權利是基于網絡用戶與網絡運營商所簽訂的服務合同,網絡用戶在享有這些權利的同時對網絡運營商也負有一定的義務。通常網絡運營商會限制網絡用戶一些行為,要求網絡用戶遵守一些不作為義務。如果不履行義務,網絡用戶將喪失對虛擬財產的相關權利,這又表現出債權的屬性。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事物呈現出越來越復雜的關系,使得物權與債權的界限在某些場景下顯得不夠清晰,同時具備物權和債權的特征。可以看出,虛擬財產就具有這一特性,可以認定它屬于一種新的混合型權利。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
(一)虛擬財產不屬于現行《繼承法》的遺產繼承范圍
雖然虛擬財產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但是它可否認定為我國繼承法中的遺產呢?我國《繼承法》第三條對遺產的范圍作出了規定,即:“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我國的繼承法對于遺產范圍的規定采用了列舉加兜底的方式,顯然虛擬財產不屬于前六種界定。那虛擬財產是否屬于“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從《繼承法》所列舉的情況來看,被納入遺產范圍的財產既有有形的又有無形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虛擬財產是可以被解釋為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的。但是我國大多數虛擬物品糾紛案件被定性為侵犯通信自由或者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而非盜竊罪,似乎又不承認其是合法的財產性權利。隨著虛擬網絡世界的豐富,由網絡財產引發的糾紛時常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虛擬物品迫切需要《繼承法》作出新的界定以對其進行管理。
(二)網絡虛擬財產可納入繼承法范圍的理由
對于網絡虛擬財產是歸網絡運營商所有還是用戶所有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歸網絡運營商所有,即網絡賬號及其附屬物等一切都歸網絡運營商所有;另一種認為歸網絡用戶所有,即賬號歸網絡運營商所有,而由用戶自己從零到有創建起來的付出勞動或金錢等有價值的虛擬財產則歸用戶所有,如Q幣、網游裝備、網店信譽等。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網絡運營商和用戶通過自愿簽訂服務協議約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網絡運營商通過提供網絡平臺的相關服務,并享有收取一定服務費用等的權利;而用戶負有支付費用等的義務,同時享有創建并使用平臺賬號等的相關權利。用戶在使用賬號的過程中所購買的Q幣、裝備等都是其花了一定的時間、精力、金錢等創建的屬于自己的虛擬財產,這樣的虛擬財產應屬于用戶的個人財產,用戶對這一部分財產具有排他支配的權利,即使是網絡運營商也不得隨意干涉。
網絡虛擬財產的組成成分是十分復雜的,它的繼承并不是一概而論的。一個網絡財產可能由很多份網絡財產組成,就好像一組數據是由好幾個程序有效運行而形成一樣。對網絡財產進行繼承,首先要對其進行分割。將其分割成屬于網絡服務商和屬于網絡用戶的兩部分。這一標準可以遵循是否耗用了網絡用戶的勞動時間或者是網絡用戶是否付出了相應的對價,即在該虛擬財產初始狀態下至它現在所呈現的狀態間增值的部分。這一部分可按市場價來衡量其價值,沒有市場價值就按雙方協商的價格,雙方無法協商就參照該網絡虛擬財產相似的網絡虛擬財產的最近一段時間的市場價格。另一類網絡虛擬財產不具備財產意義上的增值部分,僅僅在該虛擬財產上增加了依附于具體人格的電子數據,如圖片、文字、郵箱地址等。這一類財產的繼承意義即安慰被繼承者親人的心靈的缺失,對他們具有不同的意義。有觀點指出這類財產的繼承會侵犯被繼承者的隱私。隱私是僅對于有權利能力的人而言的,自然人的權利能力止于死亡,當自然人死亡時,權利能力終止,自然也就不存在侵犯其隱私的可能。可以將具有紀念意義的部分作為財產拷貝出來作為網絡虛擬財產由繼承人繼承。
2012年由24歲淘寶女店主熬夜死亡而引起的淘寶店鋪繼承的討論對我國現行的《繼承法》造成了沖擊。下面以淘寶為例分析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根據2015年4月24日生效的《淘寶平臺服務協議》第4.1條店鋪管理中的第二款規定:“由于店鋪轉讓實質為店鋪經營者賬戶的轉讓,店鋪轉讓的相關要求與限制請適用本協議3.2條賬戶轉讓條款。”根據該協議第3.2條規定:“由于用戶賬戶關聯用戶信用信息,僅當有法律明文規定、司法裁定或經淘寶同意,并符合淘寶平臺規則規定的用戶賬戶轉讓流程的情況下,您可進行賬戶的轉讓。您的賬戶一經轉讓,該賬戶項下的權利、義務一并轉移。”從以上兩條規定可以看出,淘寶店鋪的轉移實質上是淘寶賬號的轉移,在有法律、司法裁定或者經淘寶同意的情況下,只要符合一定淘寶規定的程序條件,就可以進行轉讓。目前淘寶同意的轉讓有兩種,即支持因離婚和繼承的情況下進行店鋪的過戶。在過戶的時候,賬號的權利和義務一并繼承。但是我國《繼承法》并未明確將虛擬財產納入繼承遺產的范圍內。然而這種需求是存在的,《繼承法》應對其進行明確規范。
三、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立法的構想
我國《繼承法》自1985年實施以來已經有30年了,人們所擁有的財產形式從有形到無形,從單一化到多樣化。隨著虛擬財產問題日漸突出,現代化的財產形式有待于被法律認可。虛擬財產繼承的客體表現為網絡信息數據的數字信息或磁條記錄,虛擬財產繼承的主體是繼承人。繼承人在向網絡運營商提供被繼承人死亡證明、遺囑等以及證明自己是繼承人的材料后有權享有被繼承人擁有的一切權利,如使用、下載、轉讓等,并對網絡服務商負有被繼承人應負有的一定義務,如給付一定的費用等。
那如何將虛擬財產納入《繼承法》的遺產界定范圍中呢?目前關于界定遺產范圍的規則,主要有三種立法模式:第一種是“正面概括加列舉”模式,如我國《繼承法》中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并列舉了七類具體的財產形態(第3條和第4條);第二種為“正面概括加反面排除式”模式,如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之規定,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是遺產,專屬于被繼承人本身者除外;第三種為“正面列舉式與排除式”相結合的模式,例如,在《葡萄牙民法典》中,列舉了四類屬于遺產的財產,并將基于性質或法律規定隨主體死亡而消滅的排除在外(第2025條和第2069條)。由于現在的財產形態和財產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會不斷地變化,采用正面列舉恐怕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節奏,有些例外情形也難以規定。筆者認為第三種模式具有相對優勢,既可以包含一定的例外情況,又能使公民有期待的可能性。把虛擬財產列入繼承范圍是迫切的,但是這又是需要等待的,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參考文獻】
[1]楊立新,王中和.論網絡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及其基本規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06).
[2]馮慧文,李卓群.以QQ空間為例淺析網絡虛擬財產的繼承[J].法制與社會,2012(23).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