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繪
據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國恩《屈原》及聶石樵《屈原論稿》等介紹,現在湖北省西部的秭歸縣,秦漢時屬南郡,即清代的歸州?!端涀ⅰそⅰ芬剿烧f:
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水經注》解釋說,“秭”或寫作“姊”,本是同音的字,可以通用?!端涀ⅰそⅰ愤€載有兩句話:“江水又東,徑(經)歸鄉縣故城北?!毕旅嬉惨剿烧f:“父老傳言,(屈)原既流放,忽然暫歸。鄉人喜悅,因名曰歸鄉。”
對此,郭沫若、游國恩、聶石樵都認為是牽強附會之說。因為秭歸本是古代的夔國,“夔”與“歸”聲音相近,后來夔國就轉變為歸國(即歸子國)。秭歸的“歸”或者歸鄉的“歸”都是“夔”字的轉音,并沒有別的故事性的因素在內。正如《水經注·江水注》引宋忠所言:“歸即夔,歸鄉,蓋夔鄉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于夔”。歸國是楚最初建國的地方,楚國的祖先和一切羋姓公族都可以算作歸人。因此現今湖北省的秭歸縣確實當是屈原的老家。
歷來,秭歸一帶就遺存有許多關于屈原的古跡,如《水經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言:
(秭歸)縣東北數十里,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屈田之稱也。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搗衣石猶存。
又如《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三百五十說:
三閭大夫祠有三,一在歸州東二里相公嶺,祀楚屈原,以宋玉配;一在歸州西十里大江濱,唐元和間建,號清烈祠;一在興山縣北,即屈原宅。
興山縣在唐代也屬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