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東濤
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議論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以說理見長。而說好理需要諸多要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工好論據。加工好論據應把握三個要點:
一、概括性
議論文語言是概括性的。所謂概括,就是將具體事物抽象化,以反映事物的本質特點。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這就是高度概括化了的語言。
議論文敘述事實論據,同樣也應具有概括性。為了證明論點,敘述事實論據必須簡單、清楚,但概括不是一味地簡單。
由于黨內、軍內、革命隊伍中有不少同志文化水平不高,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閉幕詞中用到了出自《列子·湯問》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作為向全黨同志傳達的“七大”閉幕詞,必須把這個故事講清楚:首先他用了四百多字的白話,這比文言全文多了幾十個字;其次他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號召全黨全軍的同志勇做“愚公”,感動“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再看這一篇題為“理想與信念”的開頭段: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愚公為了排除險阻,打開通道,率領全家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這是一件偉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完成的。但是,愚公就是憑著胸中理想和信念,不為困難所阻攔,終于搬走了擋在他家門前的兩座大山。這個寓言說明了,信念是支撐一個人堅定地完成自己既定理想的基礎,是人生觀的具體表現。樹立了什么樣的理想和信念,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結局。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現在一篇議論文的篇首,且只有一句話的敘述,可謂相當概括,在這里起引論的作用,用作引論的記敘必須是很簡潔的。
二、定向性
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敘述事實論據,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證明論點的部分,而舍去與論點無關的內容進行定向轉述。
同一個事例,從不同的角度轉述可以證明不同的論點。事例轉述的側重點也要因論點而異。根據論點的需要,對轉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著重轉述符合論證需要的內容,而不是面面俱到地敘述事實。這就是定向轉述。為了議論的需要,定向轉述要選擇恰當的角度,轉述與論點有關的事件,為議論提供依據,使敘述的材料為觀點服務。定向轉述關鍵在“定向”,同一個材料,服務于不同的論點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轉述,就有不同的論證效果。
被稱為“點子大王”的何陽,當年毅然辭去公職,并把大學文憑付之一炬,懷里揣著幾百元辭職補助金,辦起了民營的技術研究所,專門給人咨詢,“出賣”點子。何陽曾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幾星期幾,頓時使滯銷的筷子受到各大賓館的青睞,他也一舉成名,獲得了40萬元的營利提成。
這個事例被用來證明以下三個觀點時,轉述的側重點就不相同:“黃金有價,知識無價”應側重“他一個點子獲利40萬元”這一內容;“敢于創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勝”應側重“他讓某廠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幾星期幾,使筷子變滯銷為受到客戶的青睞”這一內容;而“青年人要有大膽地走自己的路的決心和自信心”這一觀點,就應側重“他把大學文憑付之一炬,懷揣280元辭職金毅然‘下海”這一內容。因為有側重,所以就舍棄了其他不相干的材料,這樣既避免了論據的臃腫,又保證了論據的說服力。
三、組合性
組合性即在一個或三個段落中列舉多個事例。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集中敘述所選取的不同角度的事例,不僅使文章材料豐富,論據充實,而且可以多方位地論證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種組合按詳略分詳敘組合式和略敘組合式,按常見的修辭分,是排比式和正反對比法。
詳敘組合式,一般就全文結構而言,是五段三論式議論文的核心部分,一般是三個事例組合排比,這使得文章極具說服力。
略敘組合式就是組合在一起的每一個事例都簡略敘述,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或整散句結合的方式。其好處是事例敘述簡潔,句式整齊或多變,使文章富有文采,一般是在論證結束部分,詳敘事例之后。排比式和正反對比法均有使用。排比式主要是以排比的形式將多個材料組合在一起,共同證明一個論點,好處是句式整齊,使得文章富有形式美。正反對比式有兩種情況:一是擺出一正一反兩個例子,同時還要對它們作進一步分析。一是只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里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重在引導。
此外,論據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其好處是客觀性強,讓材料自己說話。第二人稱展示論據,好處是讓人感覺親切,抒情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