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啟躍
如何打開棉花產業局面,與會代表做了諸多方面展望,諸如勞動力素質提高、科技投入、土地資源有效利用、互聯網+、金融體制改革等。然而展望究竟結果如何有待時間驗證,參會代表對2016年度棉業發展的擔憂卻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更加引人思考。
“行業面臨的嚴峻環境沒有太大改觀,棉花產業轉型壓力巨大。”中國棉花協會會長戴公興在日前舉辦的棉業發展年會上對2016年中國棉業的整體態勢做了以上論斷。
如何打開棉花產業局面,與會代表做了諸多方面展望,諸如勞動力素質提高、科技投入、土地資源有效利用、“互聯網+”、金融體制改革等。然而展望究竟結果如何有待時間驗證,參會代表對2016年度棉業發展的擔憂卻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更加引人思考。
憂慮一:價格持續下跌,庫存消化慢
數據顯示,2015年度棉花價格,一直在下跌,從13000多元每噸,到3月份的12000元左右每噸,目前國內棉價還在持續下跌。截止到3月17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為11902元/噸,同比下跌11.2%。同期鄭州棉花期貨近期合約收于10775元/噸,同比下跌17.8%。
棉花價格持續走低,不可避免地對棉花加工企業造成傷害。據中纖局數據顯示,至3月17日,2015年度全國公證檢驗加工企業數量1099家,同比減少452家,減幅將近一半。
而一個令人憂慮的消息是,2016年度,棉花價格可能會進一步走低。
“目前國家儲備棉庫存超過了1100萬噸。2015年度,國家開始輪出儲備棉,從2015年7月10日到8月31日實施13200元、14200元的國定價格,計劃輪出100萬噸,累計成交6.34萬噸,成交率3.42%,并不特別理想。2016年度,隨著國儲棉輪出力度的加大,市場上棉價走低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棉麻局副局長王建紅說。
憂慮二:優質棉依舊短缺,棉花質量有待提高
棉花市場供應過剩,庫存居高不下,與棉紡企業優質棉缺口長期難以滿足,這一中國棉花產業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今年依舊困擾著中國棉業。相比往年,中國棉花市場的結構性供需矛盾甚至更勝。
有企業對比了疆棉質量和需求之間的差異:紡織企業更多的需要長度28毫米以上的棉花,這個比例占到市場的88%,而我國棉花只能滿足需求量的一半。馬克隆值B2等級占市場需求率的92%,國內棉只能供給54%,而C2馬克隆值棉花只需要2%,產出卻是37%。其他比如顏色、斷裂比強度也是如此。
對于我國棉花質量,尤其是疆棉質量下降,一些從事棉紡織行業多年的老企業家非常唏噓:上世紀90年代新疆棉花就是中國棉花的標桿,但現在和內地的棉花差異不太大,很多重要指標也就領先內地一兩個百分點。
可喜的是,隨著收儲政策結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包括兵團已經開始思考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從育種、種植到加工各個環節大力提升疆棉質量。這些政策已經初見成效,2015年度,由于加工中采取好的質量管理辦法,質量比往年增長了7%。
憂慮三:棉賤傷農,棉產量下行壓力大
谷賤傷農,由于棉花價格持續走低,這個問題在棉花種植領域也逐漸凸顯。
根據中國棉花協會最新的預測,2016年全國棉農植棉意向減少11.6%,黃河流域下降19%,長江流域下降14.3%。據國家統計局系統預測,2016年度的面積減幅將達到10%左右。
“照去年的棉花價格走勢,如果不考慮補貼,這些棉農都是虧損的,即使獲得補貼,尤其是內地,相對于前幾年的收益基本上是負數,各地棉農的種棉積極性也是下降的。”王建紅說。
王建紅介紹,2015年度的全國棉花面積和產量是雙雙減少,全國的棉花面積是5698.6萬畝,為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產量561萬噸,其中新疆350萬噸,同比亦有較大減少。
不少用棉企業擔心,雖然棉花產量減少短期內未對用棉市場產生太大影響,但是我國棉花產量持續走低似乎已成為一個趨勢,到底會減產到什么程度誰也預測不到,將來是否會無棉可用,恐怕已經不是杞人憂天了。
憂慮四:國儲棉輪出,流通企業略感惶恐
國儲棉輪出,自有其國家宏觀層面的意義,然而什么樣的時機輪出,以何種方式輪出,會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與會不少棉花流通領域的企業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可以預測的是儲備棉輪出對市場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我們流通企業。我認為對紡織企業是比較有利的,對流通企業尤其是現在如果有庫存的話,就面臨著棉價下行的壓力,面臨著虧損。”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萬翔說。
他介紹,目前我國棉花流通市場經營環境比較嚴峻,當下企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怎么生存,避免不要受到重創,不要遭受大的損失。面對這種情況,企業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加快銷售庫存。
“如果庫存銷售不了那么快,那么就加大套保力度,進口棉在國際市場上套保,國產棉在鄭州期貨套保,來防范價格下行的風險。”王萬翔說。
不過相對于有些企業的擔憂,也有些企業認為國儲棉的輪出是一個機遇。有企業認為,過去收儲時期,國家是“大莊家”,高價買低價賣,流通企業基本上沒有生存的空間,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相對萎縮。
“我們作為流通企業互通有無,現在開始儲備投放其實對流通企業是一個機會。至于存在的市場風險,我們流通企業它的功能就是提供服務、承擔風險,這本身就是應有之義。”有參會代表說。
不過無論對儲備棉輪出抱著怎樣的態度,與會企業對一件事還是有著比較一致的共識,那就是儲備棉輪出一定要盡快有一個常態化的機制。
企業一致認為:儲備常態化的輪出機制如果制定,未來應該比這個年度要好,因為企業能夠提前做預期,雖然盈利空間不一定大,但是至少能做到心里有底。
同時,不少棉紡企業提出,希望儲備棉輪出過程中再加一道公檢程序。“我們以往的拋儲當中發現一些問題沒有辦法解決,作為紡織來講,希望能再加一個公檢,這個問題非常復雜,也非常艱難,但是作為希望,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提出來。”與會企業說。
最后,在本次會議上,中國棉花信息網圍繞企業怎么去適應大環境的變化,對與會企業做了三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
第一,企業經營棉花的比重是否有變化?認為變化不大的占31%,比重增加的占20%,認為比重減少的占48%。
第二,2015年度經營情況跟上年相比處于什么樣的水平?認為好于上年的占比19%,持平的占比24%,認為比上一個年度要差占57%。
第三,對未來一年的企業經營環境和盈利能力,對未來比較樂觀的是29%,認為和2015年差不多的占比40%,認為不如上年的占比30%。
雖然棉企對未來市場形勢預期不高,但王建紅認為:“棉紡織行業,現在投資是增加的。這是非常好的信息,投資人是感知市場動向最敏銳的群體之一,不會對前景不好的行業去加大投資,投資增加說明他們對這個行業整體還是看好的。棉紡織行業如果向好發展,整個棉花市場也會逐步好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