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凱
近日,山東省德州市棉花協會對2015年棉花生產、收購情況及2016年農民植棉意向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植棉意愿大幅下降,較上年下降近三成。
2015年棉價偏低,植棉效益下降
德州當地棉花種植面積最高年份達到300多萬畝,近年來大幅下降,2014年降到68萬畝(首次降到百萬畝以下),2015年更是降到43萬畝,成為近40年來最少的一年。2015年籽棉平均單產500斤左右,皮棉總產4萬噸。
收購企業反映,2015年度平均收購價格每斤籽棉3.00~3.10元,棉農交售價格在2.85~3.00元。多數企業隨收隨加隨銷,銷往本省及江蘇、浙江等地,到廠價12600~12800元/噸,加上稅費、運費等,基本不掙錢。
按畝產籽棉500斤、每斤2.9元計算,每畝銷售收入1450元,扣除耕種、化肥、種子、農藥、澆水等直接成本550元/畝,植棉毛收入(未計算人工)900元左右。如果種小麥、玉米兩季糧食,扣除耕種、化肥、種子、農藥、澆水等直接成本,毛收入在1000元左右。
調查發現,植棉大戶處境艱難。調查的夏津縣90戶中有50畝以上的植棉大戶8個,平均畝租地費用300元以上,多的400元,再算上雇用人工,大部分植棉大戶出現虧損。
2016年植棉面積減少的原因
在調查的270戶棉農中,2015年種植棉花1705畝,2016年計劃植棉1341畝,比上年減少27%。4.3%的棉農戶面積增加;63.4%的棉農戶2016年減少面積或已經全部改種小麥等其他作物。
植棉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棉價低、收益少。籽棉售價平均2.90元/斤(2014年度平均3.05元/斤),部分棉農售價2.80元/斤,遠低于心理價位4.5元。二是種糧食從播種到收獲基本機械化操作,田間用工很少,而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從播種到采摘,加上高溫季節田間噴藥、修棉都是人工操作。三是植棉、治蟲雇工費用高,雇工每人每天最少50元以上。四是當地鹽堿旱地多數已改良,水利條件改善,很多地塊既適宜種棉花,也適合種糧食。五是棉花加工企業利潤微薄,收購積極性不高,收收停停。
促進棉花產業穩定發展的對策建議
1.植棉保護政策。建議國家繼續實施棉花差價補貼政策,確保在內地宜棉地區穩定棉花種植,避免棉農由于效益低而盲目改種糧田,保證國家用棉安全。國家盡快出臺扶持棉花生產政策,穩定棉花面積,獎勵10萬畝以上的棉花生產大縣,推進棉區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2.提高棉花單產,降低成本。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單產。加大高產優質、抗爛鈴的新品種的研發;推廣輕簡栽培技術,推廣棉花“種肥同播”。適當降低常規植棉密度、加強吐絮后的管理和治蟲。推廣秸稈還田,施用蓋頂肥。加大棉花高產新技術推廣力度,實現良種與良法配套,提高棉花單產。增加棉田一熟變兩熟的面積,推廣棉花與西瓜、大蒜、小麥、辣椒等套種。
3.發展棉花專業合作社等生產服務組織。推行規模化種植,提高棉花種植機械化水平,由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機種、機防、機械采摘。減少用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棉農收入。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供銷社棉花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