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浩然(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德宏傣族景頗族 自治州 678400 )
?
景頗族樂器“吐良”的研究
龐浩然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德宏傣族景頗族 自治州 678400 )
【摘要】吐良這一樂器是景頗族民間一種吹管樂器。又稱為“妥任、特令、拉庫”。這一樂器最有特色的地方時其只有一個單孔,而靠兩端的手型和演奏者的氣息變化來吹奏。這一樂器音域比較寬廣,聲音獨特。本文從這一樂器的細節入手,把這一樂器的制作吹奏,發展變化和保護傳承結合起來進行探討。
【關鍵字】吐良;使用場合;演奏技巧;傳承與保護
吐良是景頗族民間一種無簧哨吹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特令、拉庫”。“吐良”流行于我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州以及臨滄地區。“吐良”這一景頗族樂器最大的特色是整個樂器只有一個單氣孔而樂器的音高變化是靠左右手開關閉合和氣息變化控制,還有一些特殊的演奏技巧要用喉頭抖動來演奏。過去一般都是由景頗族男孩放牛或守谷地的時候用來娛樂和打發時間吹奏,經常吹的調子有《放牛調》、《山歌調》等。
景頗族的“吐良”,以前大部分是現做現吹,用一根長度適中的細竹管或者一粗一細、長度相同的兩根竹管套接而成,在竹管上開一個方形吹孔制成,制作工藝粗糙,音準也較差,音域還不到一個八度。現在使用的“吐良”一般選用一根長約40—50厘米不等的細竹管,竹管直徑1—1.5厘米左右,能讓拇指完全按住即可,竹管中間略微偏左處開一個橢圓形吹孔,兩端管口通透,管身上下不在另行開孔,竹管孔壁修飾得薄而勻稱。這樣制作使音域變得更寬超過兩個八度甚至到三個八度,吹奏的音樂表現力更強,根據竹子的長短、粗細來定調,能做出C調、A調、D調、bB調的“吐良”,聲音高亢明亮,音準和音色較好。
“吐良”圖示1如下:

(圖1)
在景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景頗農家,讓自家兩個兒子去守旱谷地,驅趕野獸和鳥雀,但都先后失蹤了。農家尋不到兒子,卻聽到覓食猴子的叫聲和林中的蟬鳴,便隨手砍來竹子,中間挖了個洞,吹出模仿的音調,以表示這里的谷地有人守護。”因為很多傳說故事都提及這一樂器源于對喪生野外者的追憶,從前景頗族都不在家中或村寨里吹奏,樂器甚至不能帶回家。一般都在旱谷成熟時節,由守護莊稼和放牛的景頗兒童在野外吹奏打發時間和娛樂。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吐良”的使用場合沒有特殊的禁忌,不論在山坡放羊趕路,還是青年男女戀愛或者目瑙縱歌上都會使用這一樂器,老年人也常常吹奏自娛。除了獨奏外,現在“吐良”還為各種民歌和民間舞蹈伴奏,應用的范圍很廣。
演奏“吐良”時,管身橫置,由于“吐良”僅有一個吹孔,所以吹奏方法比較特殊。左手反握管身左端,將吹孔置于下唇,對著吹孔送氣,靠左手拇指和右手掌心分別開閉左右兩端管口,以改變管內空氣柱的長短,憑借氣流的強弱、緩急變化和左右手開閉的互相巧妙配合,并利用泛音超吹等方法,可奏出高低有別的音列。平吹奏出的低音,常因為音量微弱而不用,通過右手手掌快速開閉,可造成同一音上的顫音和特殊音色,發音與竹笛相似,聲音明亮高亢。
“吐良”的演奏手法有全開(左手大拇指和右手手掌打開)、左開(左手大拇指打開、手掌閉合管口)、全關(左手大拇指和右手手掌都閉合)、右開(右手手掌打開、左手大拇指閉合管口)。
圖示2如下:

(圖2)
常用音域圖示3如下:

(圖3)
景頗族的社會結構、自然環境、歷史進程、生產勞動、宗教信仰都有其特色,進而形成獨立的音樂文化體系。樂器的創造使用來自于大眾,又通過大眾的傳播演繹、傳承形成一種社會音樂文化。它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蘊藏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信仰追求、生存方式、行為習慣等諸多文化信息。民族樂器對群眾的認識、教育、審美和娛樂等社會功能影響深遠,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價值及意義。景頗族樂器“吐良”可以說是景頗族歷史變遷發展中重要的民族符號和文化積淀,即使在現代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它仍然有文化傳承功能、音樂育人功能、審美娛樂功能、歷史文化研究功能以及倫理道德規范功能。
樂器屬于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宗教、審美意識等方面的內容。研究“吐良”這一樂器,能更細致了解景頗族的生產生活狀況、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的具體信息,因而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文化價值、民族歷史變遷研究價值、文化多樣性研究價值。
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屬于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景頗族的音樂文化豐富多彩別具特色,而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這些傳統文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大量珍貴的文化信息隨著老一代人的去世而消亡。很多傳統的曲調沒有采集整理就已經消失,這些現實情況反映出了保護這一民族民間樂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由于生存環境的變化,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人的匱乏,經費的投入不足,當前的采集整理還存在低層次和零散狀態,缺乏系統整理與研究。在當今的景頗族中,會制作吹奏的人不多。作為一件景頗少數民族樂器,“吐良”傳統曲調由于都是本民族間口傳心授沒有記譜流傳而大多失傳,現存的曲目很少,大多是新作,對于它傳統曲調的采集整理保護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傳承“吐良”對于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搶救保護的同時,要傳承和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要與時俱進,要發展創新。可以對樂器的制作材料、基本構造進行改良,使之更趨完善。傳承方式上可以利用當地的高等院校進行這一樂器的傳承教育培訓與學術研究,利用景頗族聚集區的中小學校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建立民族民間音樂展館,利用大眾傳媒和當地各種民族歌舞團體進行傳承。
樂器是民族民間音樂的瑰寶,它集中體現了這一民族的民族歷史、民族性格、生活狀態、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研究具體的樂器“吐良”從樂器的制作、流傳、曲調、演奏技巧、使用場合、社會功能、傳承與保護進行整理收集,對于“吐良”這個樂器是一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起到積極保護傳承的作用。目的是為了使這件樂器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傳播。
參考文獻
[1]李昆麗.中國民族器樂鑒賞[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9).
[2]馮光玨、袁炳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M].2007(09).
[3]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2006(05).
[4]郭老景.景頗族風俗研究[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12).
基金項目:1、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景頗族傳統音樂人類學研究”(2014Y533)。2、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金項目“景頗族樂器土良、洞巴、口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