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婧(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
論現代箏曲《抒情幻想曲》中的民族音樂特色
廖 婧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摘要】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因其音色亮麗、優美而備受推崇。歷史上也有許多關乎于古箏特點的文學記載。然而,箏樂在西方現代音樂的沖擊下,很多的作曲思維與表現方式日趨西化,因此,如何保留與發展中國的傳統音樂元素則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箏曲《抒情幻想曲》便給與了啟示,該曲為了保留中國音樂的特色,依然采用五聲音階,但將高音區的do移低半音變成si,以表現唯美的色彩,創造柔和的感覺。作品將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古典韻味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極具特色,意境悠遠,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文章試圖從創作特色以及演奏體會兩大方面來分析現代箏曲《抒情幻想曲》中的民族音樂特色極其所體現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古箏;《抒情幻想曲》;民族音樂
(一)箏曲《抒情幻想曲》的本土化創作背景
徐曉琳,1962年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專業,并在于四川音樂學院繼續攻讀作曲系本科作曲專業。1983年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至今?,F任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理論教授、北京音樂家學會會員、音樂教育系主任、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委員會理事。
徐曉林女士的作品可謂獨樹一幟,不論是題材與音樂語素的選擇,還是演奏技法的運用與創新,皆具濃郁的個人特色,她在箏樂創作中將中國傳統音樂的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保留中國傳統審美中講究空靈、要求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俱佳的同時,又貫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其中,箏獨奏作品《抒情幻想曲》便是這樣一首典型作品,且于2007年被指定為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的必彈曲目。
(2)創作情境
箏曲《抒情幻想曲》對于個人技巧及個人情感都能得到自由地發揮,因為作曲者在構思和創作這首曲子有很多的即興成分。作曲者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傍晚,站在窗前,望著飄飄灑灑的雪花,一股思鄉之情突然涌上心頭,開始創作。
這是一首以自由變奏來組織發展的抒情樂曲,其中具有西南地區民間音樂特色的旋律占重要地位,而技巧則隱藏在優美的旋律之中,以突出心靈中細微的感受。同時,樂曲給予演奏者寬廣的自我幻想天地,讓其自然地呈現出個人情感與感受。
(二)箏曲《抒情幻想曲》的民族化樂曲結構
該作品屬于中國古典樂曲“散——慢——中——快”結構的音響。其中,引子部分定義為有表情的散板,較自由,形散神不散,主要為全曲奠定一種幽遠、深邃的感情基調。
第一部分是稍自由的柔板,由主題的三次變奏構成,情感隨層次遞增。第二部分由流暢的中板與自由深情的慢板構成,旋律優美如歌,并采用輪指與分解伴奏音型來突出流暢性,勾勒其飄渺的情思。在稍自由、深情的慢板處進行情感的第二次沉淀。第三部分是激動的快板,右手采用三連音伴奏音型,旋律聲部由左手承擔,使得音樂既連綿不斷,又層次分明。其中速度變化豐富,開始是“慢起漸快“,后面有出現“突快”、“稍慢”、“漸快”等速度標記,充分體現了該作品音隨心動的特點。
(三)箏曲《抒情幻想曲》的民族化旋律
現代箏曲《抒情幻想曲》是一首以自由變奏來組織發展的抒情樂曲,其中具有西南地區民間音樂特色的旋律占重要地位,而技巧則隱藏在優美的旋律之中。該曲為了保留中國音樂的特色,依然采用五聲音階,但將高音區的dol移低半音變成si,以表現唯美的色彩,創造柔和的感覺。此曲突破五言七律的對稱,不再遵循平仄壓韻的規律,卻在每一個音符間滲透著靈動,在傳統中迸發激情,于方整間悵然寫意,即興而起,率性而為,隨興而歸。如下譜例v:
譜例 1:

在民族調式體系中,出現變宮音,而隱去宮音,通過變宮為角的方式轉入上屬系統調,屬于悲調。雖然樂曲的旋律進行并未明顯的轉入上屬宮系,但同時也出現過旋律在D宮與A宮間的游移如“流暢的中板”:旋律在開始部分連續地使用A宮的#C角音、B商音、#F羽音及A宮音,后半句則經過B商音(D宮的羽音)回到D宮,并在#F角音上使用長音加以穩定。作者為了突出情緒變化,大量地運用輪指線條與搖指線條來進行對比:
譜例 2:

第二句依舊從A宮的#C角音開始,結束于E徵音(D宮E商)上,強化了其游移性。
此曲突破五言七律的對稱,不再遵循平仄壓韻的規律,卻在每一個音符間滲透著靈動,在傳統中迸發激情,于方整間悵然寫意,即興而起,率性而為,隨興而歸。這當中也是運用這陶一陌先生所提出的“寫意技法”。寫意這個概念是中國文化秉承千載的精髓。正如國畫當中筆的用墨、輕重,均表達出不同的意境。筆墨不及之處,任其留白,它不覺空洞,反而有著不可言語的意境。視覺藝術上的這份寫意雖不可言傳,但可眼觀,而音樂藝術是時空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轉瞬即逝,因而這份寫意便表現的愈加深邃,神秘了。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夜箏》中寫道:“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箏曲《抒情幻想曲》意境幽遠,情思細膩?,F代風中不失其古韻,當中趣味更多為只可意會之處,真不愧為上乘之作。
古箏演奏這個活動過程本身就是極具民族特點的,因而無論是演奏傳統樂曲還是現代樂曲,都應以中國傳統的審美核心為根本依托,在此基礎上的個性與現代化發揮方可保證古箏傳統本質的連續性發展。下文將以《抒情幻想曲》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一)順應傳統結構特點:中和地展開、遞進
演奏這首獨奏曲首先要重視樂曲的旋律,旋律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技巧隱藏在旋律之中。例如,主題的三次呈示,并一次比一次給人以更強烈的印象,就需要在力度上變化和節奏的松緊上有所不同。同時,還要突出主旋律,而伴奏音型的印象要輕柔一些。錯誤的演奏是分不清主旋律和伴奏。因此,伴奏音響破壞了主旋律的音響。另外,這首樂曲的結構是中國古典樂曲散——慢——中——快結構的音響。因此,結構比較長。但同時,全曲又以三個部分的布局進行了規范。在演奏中,一定要掌握好三個部分的布局。引子過后,第一部分是主題的呈示和自由變奏,包括輪指的部分。柔板部分著重體現“靜”。需要內心充分沉淀下來,安靜地演奏,方能達到靜謐、空靈的效果。其中那些音樂走向由低到高、力度由弱到強的樂句,要求手指間要有很好的控制力。力量的運行是從指尖——指關節——手腕——小臂——大臂有層次的展開。本部分通過三次變化重復主題材料而形成,主題音樂為:

譜例 3:
到第三次變奏時方見激動,力度也隨之加強。如下圖所示:
譜例 4:

中板的前半部分力求表現飄渺靈動之感,似乎從遠處高樓傳來的絲絲音樂,如“雨絲風片”般裊裊襲來。因此,雙手都要嚴格地控制力度。輪指頻率要稍慢,顆粒分明。后半部分情緒激動,旋律轉至左手,演奏時力度要大,聲音結實,突出旋律線。
第二部分是主題的派生,非常抒情,是一個深情的慢板,歌唱性很強,強調左手的吟、揉、滑、按和節奏的松緊變化。此段的情感表達很深沉。演奏這段音樂因充分發揮自己的情感。
最后一部分是激動的快板,演奏中要特別強調低聲部的旋律。這部分一定要慢練,要以左手的旋律為主。尾聲與引子是相呼應的,有些不太好的處理是結構支離破碎。在六連音處一定要快速有力。如:
譜例 5:

這首樂曲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音色的處理,快速進行音色要圓潤清亮,慢旋律要明暗多變,要注意細膩的裝飾音,千萬不能用一種音色、一種力度來演奏整首樂曲。
(二)演奏技法的運用——以傳統基本功為根基
誠然,古箏演奏中大量運用了現代演奏技法,如快速指序、左手彈奏、搖指等,這使古箏演奏的速度、力度都得以突破,因而箏樂表現力隨之空前地豐富起來。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演奏技法,歸根結底都是需要有深厚的基本功進行支撐的,只有先把傳統的根基打牢,把每個手指的獨立性、力度以及對音色的控制練出來后,方可將演奏技法運用的得心應手。
(1)輪指
《抒情幻想曲》的中板前半部分大量運用輪指來表現。所謂輪指,即是指單手使用兩個以上手指按照一定的指序彈奏同一根弦的技巧。這是對于傳統的技法中長音演奏技巧。例如大指搖、食指搖的補充和發展。輪指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描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中把輪指最富表現力的顆粒性特征描繪的繪聲繪色,淋漓盡致。這般清晰的輪指印象給人以珠落玉盤之美感.。在《抒情幻想曲》中的輪指要求力度輕盈,顆粒分明,表現出飄逸優美之感。因此力度上須嚴格控制。
(2)揉弦與顫弦
該樂曲在柔板及慢板部分都運用了揉弦與顫弦的技巧。這就要很好地區分揉弦與顫弦。兩者所產生的音都屬于振動音。其音高都是在本音的基礎上有規律的呈“準——偏高——準——偏高——準”振動,而音高隨著時間變化的函數曲線則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是一條正弦曲線。揉弦和顫弦的對象一般都是右手拇指彈響的箏弦,這便是顫弦與揉弦的相同點。 但顫弦與揉弦的不同點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最顯著的就是二者的目的不同。揉弦的目的是為了使音聽起來更加柔和、圓潤、細膩,讓人產生甜美的感覺,強調“柔”,而不追求什么突出的聲音效果。而顫弦是為了表達某種情緒,強調音的顫動性和變化性,必須要突出“顫”的濃厚感覺以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二者的技術要求不同。由于顫弦和揉弦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在技術要求上也就有了差異。拿它們各自產生的音來比較,二者所產生的音在音高和頻率上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揉弦技法所產生的音高變化不太明顯,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全音左右,有時還會更小一些。對于這些細微的變化,一般人如果不刻意分辨,是很難加以分析的。但這也是使人覺得音樂甜美柔和感覺的原因。而顫弦產生的音在音高上有明顯的變化,大部分超過二分之一全音,接近一個全音。音高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就感覺出的??梢钥闯?,音高變化范圍的不同是區別二者很重要的一點。揉弦由于其音高的變化較小,所以其所需的力度也小,可以保證較高的頻率。而顫弦的音高變化遠較揉弦為大,其所必須的力度相對也較大,這就使顫弦的頻率受到限制,不能過高。但有時為了突出特別的效果,在揉弦時頻率反而比較低?!妒闱榛孟肭分猩钋榈穆宀糠直阈枰浞职l揮左手的功效,體現以韻補聲的傳統美學思想。因此演奏中需嚴格拿捏好顫弦和揉弦手度,締造濃濃深情。
(3)搖指
簡言之,就是手指在琴弦上來回連續地擺動撥弦,原來只以手指彈撥的一個個斷音變成一串密集的連續不斷的音響,形成連綿不斷的效果。在《抒情幻想曲》中則需要特別控制好搖指力度,締造出朦朧優美之感。尤其是要注意連貫的氣息。
(三)意境表達——體現靜謐、空靈的傳統審美觀念
整首曲子的特點是隨性、自由,形散神不散。用呼吸、肢體語言將樂曲的三個部分有機地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當中要注意音樂的肢體表現要與音樂的本體緊密地聯系。手臂、手腕的幅度、快慢都取決于音樂的時值、力度及所需體現的意境氛圍。一個呼吸里所彈奏的音也有講究,有兩三個音的,也有一連串連綿不絕的。因而動作表現絕非以浮夸而嘩眾取寵,而是要依據當中情境以細致定位、真誠表達。音樂要能有出色的表現,不單單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術和技巧,還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深刻的思想對于音樂表演者來說,主要是指對生活、對藝術要有自己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托斯卡尼尼、卡薩爾斯等藝術大師把他們的音樂表演服務于人類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偉大斗爭,他們那鮮明的反法西斯立場,受到了全體進步人類的尊敬。更多的音樂表演藝術家則在他們的音樂表演中體現出深刻的思想性,對真、善、美的崇高追求都通過音樂表達出來。因而與此相關,音樂表演者還必須具有對生活、對人的思想情感的豐富體驗。中國古典樂論《樂記》說:“為樂不可以為偽?!毖葑嗾咧挥芯哂凶约旱娜松w驗和情感體悟,他的表演才能打動人心。這首《抒情幻想曲》是要表現飄渺、靈動的意境和幽深、內激的情思,有哀卻不濃,平靜中暗藏波瀾。既不能如《望秦川》這般哀嘆,也不似《平沙落雁》這般內斂靜雅,在表達時須情意適宜,有些類似孔子提出的關于音樂美學的中庸觀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彈奏時對于每個音力求做到最細致的處理,把最幽遠的那縷情思意蘊充分表現出來。
(四)演奏者的文化根基
想要較完美地演奏好一首樂曲,不僅需要扎實的技術、技巧,更需要根植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上。古箏本就是一件古老的傳統樂器,歷經幾千年,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擁有深厚的歷史感。從古至今,但凡對此頗有造詣之人都是文學上、為人處世上高深之人。文學素養高低直接關乎心靈品味的高低。音由心間生,功夫在樂外。樂感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領悟樂曲的精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音樂的感悟靈敏度作保證,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出色的演奏家之所以能夠深刻領悟樂曲的內涵,準確把握作品的神韻,就在于他們不是簡單地模仿演奏形式上的處理,而是根植于地域特征、文化傳統、審美意識中去尋覓樂曲的精髓,進行這些感性的體驗與理性的思考,從而才能達到“出神入化”之境界。《抒情幻想曲》中最難把握也最具特點的便是它的意境,有了深厚的知識基礎,很多時候就能觸類旁通,精益求精,每一個音都有質量,經考究。在樂曲給以我們自由想象的空間時,眼前能真有所景浮現,而不是一片空洞和茫然?!妒闱榛孟肭分卦谑闱?,該情如何抒、情操的高低如何、境界如何就大有講究了。這就要求有相當的文化儲備,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音樂的表現上也同樣適用。真實的積淀、真實的感情永遠不是外在裝模作樣能模仿來的。因此,在演奏音樂前務必做好文化準備
徐曉林創作的現代箏曲《抒情幻想曲》仍然保持了作品的民族性,這也是她作品成功的基石。該作品突破了破五言七律的對稱,不再遵循平仄壓韻的規律,于方整間悵然寫意。將音樂詩化、意化,她的箏樂根植于民族音樂,又運用現代的作曲技法,使兩者完美結合。音樂更音型化、器樂化,總之創新中不失傳統,奇異中不缺細膩。她在箏樂創作中保留中國傳統審美中講究空靈、要求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俱佳的同時,又貫入了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演奏《抒情幻想曲》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對音樂有獨到的理解,要多進行文化積累,廣泛涉獵,尤其應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文人音樂有較全面的了解,這些都是與古箏知識息息相關的,因而需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這項工作并不是立竿見影,卻是在不知不覺中于音樂領悟上獲得提高。有了這些積淀之后再來演奏箏曲,便能自然地做好藝術處理,“意境”二字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的內心體會、心中之景?!妒闱榛孟肭穭t講究內心之真靜、淡然,否則氣息紊亂難以控制,更不用說景之所至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練琴也就是練心。如今,《抒情幻想曲》這類現代箏曲的涌現極大地豐富了古箏曲目以及現代化的演奏技法,也有利于古箏的蓬勃發展,但同時更要潛心從傳統與民間音樂中吸取養分。但愿有更多扎根于民族的現代箏樂為古箏事業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吳莉.水瀾有限,寫意無限——現代箏曲〈層層水瀾〉的創作理念與風格[J].音樂生活,2006,(9).
[2]趙勃楠.古箏新箏技法教程[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郎娟娟.試論古箏演奏的三個要素[J].藝術教育,2006,(10).
[4]張亮.淺談古箏搖指技法[J].大舞臺,2010,(2).
[5]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6]胡菁.徐曉林箏樂作品研究[J].藝術教育,2009,(6).
[7]周耘.中國音樂欣賞叢書古箏音樂[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8]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1) 廖婧(1990—),女,漢族,中共黨員,中南民族大學2015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導師:柏貴喜。2015年6月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