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梅
?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
翟春梅
【摘要】目的 探討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長春市中心醫院收治的24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青霉素、潑尼松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行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68,P<0.05)。結論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效果明顯,安全系數高。
【關鍵詞】針灸;周圍性面癱;臨床效果
長春市中心醫院,吉林長春 132001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疾病,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特征,其發病率約為4.3‰[1]。周圍性面癱可發病于任何年齡段,好發于30~45歲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2]。貝爾面癱是最常見的周圍性面癱,發病率為15~40/10萬[3],治療后絕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正常。周圍性面癱會使患者面容改變,被人歧視,性格變得孤僻,對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根據最新針灸學教材統計,人體共有361個正經穴位,針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毫針刺入人體的正經穴位,并通過刺激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4]。本研究就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5],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69例,女55例,年齡18~58歲,平均(36.3±2.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70例,女54例,年齡20~55歲;平均(35.5±2.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青霉素、潑尼松進行治療,將注射用青霉素鈉(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F4128523,規格:400萬單位/支)800萬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潑尼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20518,規格:5 mg×100 s),1 mg/(kg·d),早晨頓服或分次服用,持續服用后逐漸減量,10~14 d內減至零。療程根據患者病情而定。
1.2.2 觀察組 患者給予針灸治療,所有患者均選取手足陽明經和面部穴位為主,主穴位包括攢竹、魚腰、四白、陽白、太陽、翳風、地倉透頰車、顴髎、合谷、外關、太沖、足三里,配穴位包括風池、曲池、睛明、迎香、承漿、百會、大椎、足三里等,急性期應選擇淺刺、透刺、輕刺激等方法,恢復期選擇補法、平補平瀉等方法。對于閉眼困難患者配穴以魚腰、絲竹空為主,對于鼻唇溝變淺患者配穴以迎香為主,對于頦唇溝歪斜患者配穴以承漿為主等。每次治療時選擇6~8個穴位,留針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 d,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耳后乳突區、下頜角疼痛及口角歪斜、流涎等癥狀均消失;有效:患者耳后乳突區、下頜角疼痛及口角歪斜、流涎等臨床癥狀好轉50%以上;無效:患者耳后乳突區、下頜角疼痛及口角歪斜、流涎等臨床癥狀均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剩ǎィ?(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給予相應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患者中,出現蕁麻疹4例,輕度胃腸刺激癥狀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7.3% (9/124);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68,P<0.05)。
周圍性面癱是面神經受損導致的周圍性面肌癱瘓,屬于非特異性炎癥,冬春季發病率較高。周圍性面癱多無自覺癥狀,起病較急,多在數小時或1~2 d內達高峰[6],發病多為一側,主要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無法完成抬眉、閉眼、鼓嘴等癥狀。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是頭面部受涼,其會引起面部營養神經血管發生痙攣導致神經組織水腫、血管受壓缺血,進而影響面神經傳導功能出現面癱。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或過度疲勞,感染會使面神經感覺神經節內處于休眠狀態的帶狀皰疹病毒激活而引起面神經麻痹。因此,一旦出現周圍性面癱,積極進行有效的治療是當務之急。
祖國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是由外感風寒侵襲面部經絡,經筋失養,使脈絡空虛,經絡功能失調所致。針灸是我國特有的民族醫療手段,具有幾千年歷史,可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可以在臨床治療中找出病因,辨別疾病性質,明確所屬經脈、臟腑,辨明表里、寒熱、虛實,然后找出相應正經穴位,通過毫針對經絡、腧穴進行刺激,打通經脈,調節氣血,使經絡功能歸于平衡,進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可以增加肌纖維收縮,逐步吸收炎性滲出物,減輕神經損傷,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進而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效果較明顯,易被患者和家屬接受。在面神經炎急性期用針刺健側對應穴位治療,對靜止期患者采用淺刺法治療,恢復期采取常規針灸治療,臨床治愈率為97.7%[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劉紅燕的報道相似[8]。提示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效果明顯,安全系數高。
參考文獻
[1] Maravi-Poma E,Gener J,Alvarez-Lerma F.Early antibiotic treatment (prophylaxis)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in severe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 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er study comparing two regimens with imipenem-cilastatin[J].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3,29(11):1974-1980.
[2] 馮蕾,馬文珠.不同針灸介入時間對急性周圍性面癱療效的影響[C].全國針灸臨床適宜技術推廣研討會暨甘肅省針灸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甘肅,2013.
[3] 高峰,茅利玉,楊喜兵,等.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淺刺留針與否的療效研究[C].2011浙江省針灸學會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浙江,2011.
[4] 蔡偉,潘志強.面癱復正貼膏與針刺并用對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患者臨床療效的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21(5):163-164.
[5] 許佑彥.6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用祛風牽正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的臨床分析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8):216-217.
[6] 賽武烈·艾買,庫麗扎.針灸加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臨床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2(42):196-197.
[7] 黃沐春,張楊,陳冬梅,等.針灸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2(10):103-104.
[8] 劉紅燕.48例面癱、面癱后遺癥的針灸治療[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期刊),2015,4(28):279-280.
【中圖分類號】R245;R745.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