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慧
?
大學生月經周期規律性與月經癥狀的關系
賈春慧
【摘要】目的 探討女大學生月經周期規律性對其經期癥狀的影響。方法 采用月經癥狀量表,對吉林建筑大學在校女大學生1509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根據月經規律性將受試者分為很規律、比較規律、很不規律3組,3組受試者的月經癥狀總分及各項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月經周期很規律組各癥狀評分明顯優于比較規律組及很不規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女大學生的月經周期規律性不一,其月經癥狀亦有所不同,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必要時進行藥物干預。
【關鍵詞】月經周期;規律性;月經癥狀
吉林建筑大學校醫院,吉林長春 130033
從青春期開始,女性的子宮內膜即會呈現出周期性脫落并伴陰道流血,稱為月經,其周期性變化即月經周期[1]。月經來潮第1天為月經周期開始,直至下次月經結束,周期長短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為21~36 d,平均(28.0±2.6)d。月經來潮一般為3~7 d,平均(5.0±0.5)d,月經周期的分界線為排卵日,其前后分別為卵泡期及黃體期[2]。卵泡期的時間長短不一,但是黃體期時間固定,為14 d前后2 d。女性在月經周期時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和生理表現,影響月經周期的因素也較多。女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月經癥狀將嚴重影響她們的學習和生活,因此了解女大學生月經周期及經期癥狀,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能夠為女大學生的經期保健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本研究就女大學生月經周期規律性對其經期癥狀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吉林建筑大學在校女大學生1509人作為受試者,填寫一般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表,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既往史、月經史等,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在統一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填寫并當場收回,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465份,有效率為97.1%,所有受試者均接受婦科B型超聲檢查。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初篩標準 ①貝克焦慮量表(BAI)≤45分;②貝克抑郁量表(BDI)≤7分;③艾森克人格簡式量表(EPQ-RSC)≤14分,P≤7分,E≤15分;④B型超聲檢查結果顯示無子宮及雙側附件異常。
1.2.2 納入標準 符合初篩標準;無合并內、外科疾?。?個月內無使用性激素病史;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近2個月有外傷或手術史,有精神疾病患者,有身體殘疾者,痛經者。
1.3 研究方法 編制“正常女性月經周期相關表現自評量表”,內容主要有精神情緒及軀體2個部分,問卷內容包括6個項目:疼痛有關癥狀、注意力下降、行為變化、植物神經紊亂、水鈉潴留、消極情緒,分值為0~15分,分數越高,則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初潮年齡9~19歲,平均(13.8± 1.3)歲;月經量1~20片,平均(4.2±0.9)片;月經狀況:很規律712人(48.6%),比較規律598人(40.8%),很不規律155人(10.6%);痛經程度:輕度367人(25.1%),中度776人(53.0%),重度322人(21.9%)。
2.2 月經周期與月經癥狀的關系 根據月經規律性將受試者分為很規律、比較規律、很不規律3組,3組受試者的月經癥狀總分及各項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月經周期很規律組各癥狀評分明顯優于比較規律組及很不規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不同月經規律性女大學生月經癥狀評分比較(分,?±s)
本研究結果顯示,月經周期不規律的發生率為10.6%,且出現不同程度的痛經、經期注意力降低、植物神經紊亂、水鈉潴留、消極情緒、行為改變等,與既往研究[3]結果發現女大學生月經周期存在不正?,F象這一結論基本一致。
宣賓等[4]抽取397例某高校女大學生進行研究,受試者按照具體要求填寫圍經期綜合征自評量表,結果發現60%的女大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圍經期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易激、腹脹腹瀉、注意力減退。大多數女大學生出現圍經期綜合征與個人生活習慣、心理狀況因素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發現,女大學生經期癥狀主要有:①痛經:表現為下腹部疼痛,并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不適;②注意力下降: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③植物神經紊亂:主要表現為胃腸神經癥等,部分受試者表現為長青春痘、痤瘡等;④水鈉潴留:主要表現為乳房脹痛、腹部飽脹感、肢體水腫等;⑤消極情緒:主要表現為對月經的厭惡情緒,并伴隨行為改變。通過本研究結果發現,女大學生月經周期規律性不同,其表現出的癥狀亦不相同,月經不規律的女大學生其經期癥狀較月經規律的女大學生經期癥狀更加嚴重。
付德榮等[5]對月經周期中的行為變化及其與雌激素、孕激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調查了月經周期中婦女行為改變,結果顯示機體的行為活動在月經周期中的變化與體內的孕激素及雌激素濃度周期變化有一定的關系。正常月經周期需要卵巢激素的調節,其中最重要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經血中雖然低表達雌激素和孕激素,但其水平比較穩定,故此時患者身體狀態較好,卵泡晚期血中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均為峰值水平,故身體亦處于最佳狀態,而黃體中晚期則處于雌激素的次高峰及孕激素高峰[6],身體狀態受到較大影響,而月經周期不規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兩類激素的調節紊亂所致。激素水平通過機體的下丘腦-垂體-卵巢系統進行調節,其形成一個封閉式的自動反饋系統,在經期前出現的失眠、焦慮因素等會影響該調節系統,進而影響機體內分泌,出現痛經等表現,嚴重的痛經將進一步導致精神不適,形成惡性循環,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7]。
綜上所述,月經相關癥狀在女大學生中十分普遍,對女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減輕月經相關癥狀是提高經期生命質量的關鍵,在經期可以采用健康促進行為,多給予女大學生解釋和鼓勵,心情愉悅,促使其恢復正常的精神活動,必要時可以采用藥物治療調節其內分泌水平,幫助女大學生減少經期癥狀,提高生命質量。
參考文獻
[1] 尉曉蔚,佟少明,燕秋,等.S100A10在人類月經周期子宮內膜中的表達變化[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27):2152-2155.
[2] 其木格,紅霞,巴雅爾,等.蒙醫理論劃分月經周期的探討[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19(8):77-77.
[3] 周亞紅,毛利云,溫麗娜,等.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6):516-519.
[4] 宣賓,吳靜婧,曹亢,等.月經周期不同時相恐懼表情對時間知覺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61-65.
[5] 付德榮,劉承宜,孫小華,等.月經周期對女運動員耐力運動時物質代謝及激素變化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9,16(1):100-105.
[6] 范燕燕,林守清,何仲,等.卵巢功能衰退過程中血清激素和卵巢大小的改變[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2,23(2):159-162.
[7] 劉曉麗,王人衛.月經周期人工調整中媽富隆和敏定偶對甲狀腺軸激素影響的比較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1,33(4):30-32.
【中圖分類號】R173;R7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