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宋長滿 朱美譽
?
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的臨床效果
周 麗 宋長滿 朱美譽
【摘要】目的 探討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收治的74例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瘺道切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術后情況,隨訪半年統計其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創口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瘢痕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采用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臨床效果明顯,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點。
【關鍵詞】經括約肌型肛瘺;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臨床效果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遼寧大連 116021
肛瘺屬于肛腸科常見疾病,是一種難治性疾病,占肛門直腸疾病的3.6%[1]。以往臨床常采用切開術治療,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均較高,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均不理想。目前,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已廣泛用于肛瘺的治療中。本研究就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括約肌間型慢性肛瘺,病史均在3個月以上,年齡18~65歲,無手術禁忌證;排除急性炎性反應期肛瘺、炎性反應消退后行擇期手術。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齡26~58歲,平均(39±4)歲,平均病程(6.2±1.1)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34例,女3例,年齡28~59歲,平均(39±4)歲,平均病程(6.4±1.1)個月。所有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血常規、尿常規、凝血功能、X線胸片及血液生化全項檢查,女性患者接受尿妊娠試驗,嚴格排除手術禁忌證患者。手術前1 d下午給予患者口服乳果糖口服液2盒,行腸道準備;常規備皮,術前30 min預防性給予抗生素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進行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左側位,查找到瘺管外口后使用探針從患者瘺管外口插入并對其瘺管進行探查,找出內口。在探針引導下經瘺管上方沿肛緣括約肌間溝做一弧形切口,長度為1.5~2.0 cm,進入內外括約肌平面后將瘺管分離并橫斷。使用3~0可吸收線縫合瘺管內括約肌側口,然后再向外分離括約肌并切斷外括約肌側瘺管,將瘺管組織送檢。將內外括約肌之間感染的肉芽組織及皮下至外括約肌瘺管內出現感染的肉芽組織刮除,使用甲硝唑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沖洗。剪裁大小適宜的真皮組織補片或肛瘺栓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浸泡5~10 min后,將其栓填塞至瘺管內,使用可吸收線對瘺管內側進行縫合固定。最后對外口處補片或肛瘺栓進行修剪,與皮膚保持平齊,間斷疏松縫合內外括約肌間切口,并使用紗布行局部加壓包扎。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瘺道切開術,給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或骶管麻醉后取側臥位,行常規消毒后使用探針經外口探側瘺管,然后沿外口將皮膚黏膜及瘺管切開,切除瘺管,對皮緣進行修剪,確定患者無活動性出血后進行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術后情況,隨訪半年統計其并發癥發生情況。疼痛視覺模擬量表評分(VAS):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輕微疼痛,可忍受;中度疼痛(4~6分):疼痛感明顯,對睡眠有一定影響,但尚能忍受;重度疼痛(7~10分):劇烈疼痛,嚴重影響睡眠與食欲[2]。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消失,創口徹底愈合;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創口未完全愈合;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無變化,創口有分泌物溢出[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2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36/37);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3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3.8%(31/37);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創口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瘢痕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s)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未出現大便失禁、頑固性疼痛、肛門溢液、排便困難等并發癥;對照組患者中,頑固性排便2例,肛門溢液4例,排便困難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8.9% (7/37);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肛瘺好發于男性,主要指肛緣外皮膚和肛管或直腸間出現慢性炎癥性肉芽組織性異常管道,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以往肛瘺手術主要以切開為主,如瘺管切開術、肛瘺切除術、瘺管曠置術、分期瘺管切開術等。但傳統術式因需將肛門括約肌切開,易對肛門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導致患者術后生命質量下降[4]。因保證肛門功能的重點就在于保留肛門內外括約肌的完整性,所以尋求一種治愈率高,又能保護患者肛門功能的手術方式是治療肛瘺的關鍵。
現階段,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療器械不斷更新,肛瘺治療技術也得到了明顯提高。傳統開放式手術轉為現代閉合式手術,也由創式手術逐漸向微創式手術轉變,微創手術在徹底清除瘺管的同時,能最大程度保護患者的肛門功能[5];以往傳統手術對患者機體創傷大、疼痛、術后恢復慢、住院時間長且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也逐漸被改善。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是在肛腺感染學說基礎上形成的,主要指經括約肌間溝入路,將瘺管分離后在內括約肌處對瘺管進行縫扎閉合,將內口下方肛腺閉合,屬于保留全括約肌術式,對肛門括約肌幾乎無損傷[6]。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在肛瘺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符合現代微創技術,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其術后恢復快,且對肛門功能無明顯影響,術后無明顯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創口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瘢痕面積明顯小于對照組。提示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采用改良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臨床效果明顯,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點。
參考文獻
[1] 唐培龍.肛瘺診治的新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1): 165-166.
[2] 林義辦,鄧建中,彭翔.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低位肛瘺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2,36(4):537-538.
[3] 崔華,胡千華.兩種術式治療高位肛瘺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1):284-285.
[4] 陳哲,鄭毅,王振軍,等.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高位單純性肛瘺的臨床療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7):512-513.
[5] 王志剛,喬運余,張勇.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在低位肛瘺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4):628-630.
[6] 武文靜,楊關根,杜忠舉,等.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單純性經括約肌型肛瘺的臨床療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 17(12):1194-1197.
【中圖分類號】R657.1+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