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琤
?
凝血功能與早期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腦損傷及預后的關系
王 琤
【摘要】目的 探討凝血功能與早期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腦損傷及預后的關系。方法 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于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就診的137例早期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為輕、中、重3組,另外選擇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檢測4組患者入院時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D-二聚體(DD)水平;出院時,再根據改良后的Rankin量表(MRS)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77例)和預后不良組(6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PT、APTT、DD水平。結果 輕型組、中型組以及重型組患者入院時PT、APTT、DD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腦損傷程度加重,患者的PT、APTT、DD值均呈遞增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預后良好組患者出院時PT、APTT均明顯短于預后不良組,DD水平明顯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其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與凝血功能密切相關,且能影響預后。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D-二聚體
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胸科醫院),遼寧沈陽 110044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指由于非創傷性顱內出血導致的腦實質出血,好發于中老年人,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凝血功能障礙是高血壓性腦出血較常見的并發癥,目前大部分研究均集中于急性腦血管病血液凝溶狀態上,而對于凝血功能與腦損傷及預后關系的研究甚少[1]。本研究就凝血功能與早期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腦損傷及預后的關系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137例早期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頭顱CT檢查確診,均符合第4次全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高血壓性腦出血診斷標準[2];排除嚴重心、腦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和由于其他疾病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礙。按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將患者分為輕型組(37例)、中型組(50例)、重型組(50例)。輕型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0~15分,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齡45~78歲,平均(54.3±2.4)歲;中型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6~30分,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44~79歲,平均(55.0±1.2)歲;重型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1~45分,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42~78歲,平均(54.6±1.4)歲。另選擇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齡43~80歲,平均(55.3±2.6)歲。4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對4組患者入院時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D-二聚體(DD)水平進行檢測。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1.8 ml,用3.8%枸橡酸鈉0.2 ml抗凝。血樣本輕輕混勻,以每分鐘2500轉的速度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20 cm),取血漿待測。PT和APTT采用凝固終點法,使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ACL-2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及原裝試劑盒檢測。DD為免疫比濁法,使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出院時,根據改良后的Rankin量表(MRS)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77例),預后不良組(6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PT、APTT、DD水平。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凝血指標比較 輕型組、中型組以及重型組患者入院時PT、APTT、DD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腦損傷程度加重,患者的PT、APTT、DD值均呈遞增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預后良好組患者出院時PT、APTT均明顯短于預后不良組,DD水平明顯低于預后不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4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s)

表2 預后良好組與預后不良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s)
近年來,隨著高血壓患者逐年增加,因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患者也隨之增加,及時準確地評估疾病,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是保證預后的關鍵。而對于評價指標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獻顯示,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對疾病的早期處理以及預后有著特殊的臨床意義[3]。當腦出血發生時,正常腦組織受損,腦細胞進入血液循環中,血液正常循環功能受到破壞,血流變得緩慢,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聚集于局部,血栓因此而形成,同時網狀內皮細胞的清除作用失序,抗凝物質被大量消耗[4],導致大量凝血酶出現,凝血功能被增強[5]。研究顯示,凝血酶具有強大的神經毒性作用,進入基底節后,可引起腦水腫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6]。同時研究顯示,凝血酶原轉化成凝血酶的量與血腫周圍組織水腫程度呈正相關[7]。充分證明了凝血指標可以用于判定腦出血程度及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型組、中型組以及重型組患者入院時PT、APTT、DD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腦損傷程度加重,患者的PT、APTT、DD值均呈遞增趨勢;預后良好組患者出院時PT、APTT均明顯短于預后不良組,DD水平明顯低于預后不良組。提示對于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其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與凝血功能密切相關,且能影響預后。
參考文獻
[1] 羅亞麗.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早期凝血功能與腦損傷程度和預后的關系[J].中國醫療前沿,2010,5(5):7-8.
[2] 李元斌,鄧發斌,陳淳,等.凝血功能檢測對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判斷價值[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6):631-632.
[3] 解新榮,紅霞,曹瑩,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19(3): 226-227.
[4] 葉子明,劉瑩,秦超,等.前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ABCD-評分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4): 293-254.
[5] Johansson L,Jansson JH,Stegmayr B,et al.Hemostatic factors as risk markers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prospective incident case-referent study[J].Stroke,2004,35(4):826-830.
[6] 趙振強,胡蘭乙,蔡美華,等.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預后預測價值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5,23(7):693-694.
[7] Sansing LH,Kaznatcheeva EA,PerkinsO J,et al.Ede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orrelations with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nd treatment[J].J Neurosurg,2003,98(5):994-992.
【中圖分類號】R74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