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
規范化健康教育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王 旭
【摘要】目的 探討規范化健康教育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5—11月一五七醫院收治的62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采用病房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CHD患者實施規范化健康教育,能夠加深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識,提高護理滿意度,且護理效果良好。
【關鍵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規范化健康教育;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滿意度
一五七醫院,遼寧沈陽 110045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越來越高[1],該病癥范圍廣泛,若治療方法不當或不及時,可出現心律失常或心絞痛[2],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病情嚴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健康教育是住院患者病房護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增強患者對健康知識的了解,提高其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對增強患者健康意識和安全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就規范化健康教育在CHD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HD臨床診斷標準[3],經動態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已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32~75歲,平均(54±4)歲,住院時間7~36 d,平均(15.4±2.7)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6例,大專及以上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31~76歲,平均(54±5)歲,住院時間6~35 d,平均(15.9±2.3)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7例,大專及以上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其常規治療,同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病房護理,包括病房一般護理、環境衛生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 健康宣教 入院時,護理人員可通過語言交流、文字、小卡片以及多媒體視頻等多種方式向患者詳細講解CHD發病原因、疾病危害以及臨床治療方法等,增強患者對自身病情的了解,并向患者講授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和保健知識,提高其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1.2.2 用藥指導 指導患者及時遵醫囑用藥,講解用藥重要性,向患者介紹所服用藥物的各項特性,包括用藥方法、用藥時間和用藥劑量等,按療程用藥;同時觀察患者用藥后反應,告知患者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及時給予其相應處理。
1.2.3 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講解不良飲食的危害,并根據患者病情、口味調整其飲食結構,鼓勵其多食低脂、清淡、高營養食物,禁食刺激性大、不易消化的食物,指導其戒煙戒酒,杜絕暴飲暴食。
1.2.4 生活指導 指導患者多參與戶外活動,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且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以減輕心臟負擔。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調查問卷,題目類型均為選擇題,通過“1對1”問卷法調查患者對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和掌握程度,問卷內容主要包括10個項目,每項10分,共100分,完全掌握:得分≥80分;部分掌握:60≤得分<80分;未掌握:得分<60分。總掌握率(%)=(完全掌握例數+部分掌握例數)/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記錄、整理本研究中所收集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例(%)]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非常滿意23例,滿意6例,不滿意2例,護理滿意度為93.5%(29/31);對照組患者中非常滿意12例,滿意11例,不滿意8例,護理滿意度為74.2%(23/31);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世界衛生組織將CHD分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以及猝死等5種類型[4],目前臨床一般將CHD定義為由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心肌功能障礙及器質性病變,也可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其發病原因較多,主要包括肥胖、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體力鍛煉較少、飲酒和吸煙過多、血脂異常以及高血壓、高血糖等[5],患者典型癥狀為胸腔中央出現壓榨性疼痛,并向頸、頜、手臂、后背以及胃部等其他部位放射,此外,患者還可表現為眩暈、出汗、惡心、氣促、昏厥、發熱等癥狀[6],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心力衰竭甚至病死,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在CHD患者接受臨床對癥治療的同時,患者由于對自身病情擔憂和治療效果不確定,再加上部分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不足,受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影響,可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所以在患者接受臨床對癥治療的同時,還需專業護理人員給予其健康知識教育,以增強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識,提高其護理滿意度和治療依從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率、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CHD患者實施規范化健康教育,能夠加深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識,提高護理滿意度,且護理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 黃文霞,湯汾清.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6):147-148.
[2] 張曉君.全程健康教育對老年冠心病心臟介入治療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0,39(20):2834-2835.
[3] 周霄云.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2):193-195.
[4] 鄧慧.綜合護理對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S3):474-475.
[5] 鄭淑梅,楊秀蘭,呂燁輝,等.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297-300.
[6] 伍婷婷,鄒春莉,杜洪.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領悟社會支持能力及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11,40(3): 308-309.
【中圖分類號】R473.5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