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榕
要實現一個目標,光有愿望是不夠的。
即使孩子非常愿意去當經濟學家,去當戰略指揮家,但光想是不夠的,必須讓孩子學會時時抓緊時間。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有限。所以要幫助孩子減少干擾,減少誘惑。
孩子越大作業就越多。我們孩子的高中,平均每門課每天45分鐘的作業。4~5門課就是3~4個小時的作業。下午放學后若打打球,搞搞藝術,到家吃完晚飯都得七八點了。再玩一會兒手機,上網轉轉,作業做到半夜是常事兒。我因為每天要早起上班,又是40來歲的人了,實在沒能力奉陪到底,但是看著孩子每天點燈熬油,自己不能奉陪,實在于心不忍。
有時我在旁邊說:“差不多就行了吧。你能不能簡單弄一下好早點睡覺?”
孩子聽了大怒:“什么叫簡單弄一下?這么難的作業能簡單弄一下嗎?你簡單弄一下給我看看?!”
這話不敢講了,心里就在琢磨怎么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晚上減少干擾,專心盡早完成作業。
先是給孩子講大道理:
1.每天要有安靜下來沉思默想的時間。這是孩子心理、精神成長的時間。你每天眼不停地看、耳朵不住地聽、嘴巴不斷地講,你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
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手機一會兒呱呱叫一聲:這個同學傳上了個照片讓你看。過一會兒又呱呱叫一聲:那個同學寫了什么讓你表示“喜歡”。手機上的“臉書”等社會媒體的誘惑太大了。大人都控制不住會上癮,別說一個孩子了。
網上有個笑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先關其“臉書”!
以孩子的中文水平還聽不懂文言文。“斯人”?“斯人”與我有什么關系?!
你的生命都消耗在“看”別人的生活上了。你的時間花得有沒有價值?你從中得到了什么?每一分鐘,你可以做A也可以做B,做了A就不可以做B,那么,你要怎么選擇?做哪一件事給你帶來的效益會更大?這是基本的生活經濟學。在時間上精打細算是最大的節約。
大道理孩子都懂。但就是放不下手中的手機。
這之前剛好經同事介紹,我讀了《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一書,非常有啟發。我學到的兩招是:發問式和攻心術。
我以前說的“差不多就行了。你能不能簡單弄一下好早點睡覺?”是命令式和貶低式。作業怎么能簡單弄一下?是簡單弄一下就成的嗎?難怪孩子聽了大怒。
她爸爸的說法效果也不好:“趕快去睡覺!趕快去睡覺!回來不趕緊做作業。每天搞得這么晚,早上又不起來。”
這種說法是責備與不合邏輯:我作業沒做完怎么去睡覺?難怪孩子聽了又是大怒。
很明顯,指責與教訓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孩子畢竟是孩子。先是拖,后是抵不住干擾。我們做家長的除了有指責與教訓孩子的責任之外,還有解決問題和幫助孩子提高的義務。我們要比孩子更高、更有智慧,并來啟發孩子的智慧。
所以,開始了發問式和攻心術。
放學后我去接她,在車上我問她今天在學校怎么樣?累不累?我說睡眠對我非常重要。頭一天沒睡好,第二天精力就不充沛,工作效率不高,人也很難受,拼命喝咖啡也不管用。我問她對此的感覺如何。
我又和她談起了人性的弱點。特別是我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我首先承認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比如,我周末去健身房鍛煉,一定要去參加各種班,即有教練在前面領著(或說逼著)的那種60分鐘的集體運動課。為什么呢?因為我若自己去游泳或在跑步機上快走,最多也就是糊弄15分鐘。但若是去上了課,三四十人,教練在前面帶頭做運動,每一個動作都做得那么認真負責,汗流浹背,又有音樂配合,你哪好意思中途停下來溜掉?眼睛不停地看著墻上的掛鐘,看還要“熬”多久?但不管怎樣,60分鐘的運動堅持下來了。人性的弱點戰勝了。目的達到了。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自己的各種類似的現身說法,我經常和孩子講。講的目的不是貶低自己,而是教育孩子要首先清醒地認識自己。承認弱點是改進的開始,不承認人性的弱點是盲目自大。
承認人性的弱點,幫助孩子認識到是這些“人性的天生弱點”在阻礙他專心學習。這些人性的弱點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承認人性的弱點,孩子就不再覺得你是在指責和貶低他。他才愿意去和你共同尋找改進的辦法。你大人都好意思說自己的人性弱點,那小孩子自然也會放松下來,從而“坦白交代”。
看火候差不多了,我向孩子提出了建議:
你看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你減少手機的干擾呢?
晚飯后把手機關掉,交給媽媽保管好不好?
孩子同意了!
現在我們家里,孩子經常“主動繳槍”。都不用我張口,孩子吃完飯玩一會兒手機,就“啪”地朝我扔過來。“眼不見,心不想”。
孩子現在反而希望大人來幫她共同抵御手機的干擾,共同抵御她自己難以抵御的誘惑。
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