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高超的駕馭能力,引領中國經濟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變革,中華大地發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變化,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建設成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也是舉世矚目的,黨風政風明顯好轉,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顯著增強。這一重大轉折變化影響深遠,振奮人心。
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井崗山體察民情,考察扶貧開發情況,充滿著拳拳深情和殷殷期盼的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貧開發工作提升到治國理政新高度,推進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于貧困老鄉能否脫貧。脫貧時間緊迫,在五、六年時間內減貧7000多萬,意味著每年要減貧1170萬,平均每月減貧100萬,時間緊迫,任務艱巨。2015年底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中央明確提出脫貧攻堅戰略新思想,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不放松,進一步開創扶貧開發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金山”和“青山”可以雙贏。“生態”、“環保”、“綠色”等均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廣泛的環境與生態保護共識和節約資源意識落地生根。
三年前,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面對中外記者莊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還說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聲音猶在我耳畔縈繞,大愛依然令我感懷心動。三年過去,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業績擺在我們面前:教育更加公平、就業保持平穩、收入持續增加、保障擴面提質、看病趨于方便、居住不斷改善、環境得到保護。內蒙古自治區“十二五”圓滿收官,民生成績單也是可圈可點,全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民生資金達1.18萬億元,192萬農牧民脫貧,220萬戶城鄉困難家庭改善了居住條件;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34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11.1%和13.3%;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全覆蓋,保障標準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三個一”民生實事惠及336.7萬農牧戶、4.15萬貧困家庭大學生和4800個零就業家庭。民生好,才是真好。只有民生好,經濟社會發展才會獲得持久動力并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2014年11月,中央組織部召開了全國離退休干部“雙先”表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與會的“雙先”代表和老干部工作部門負責同志,并發表飽含深情的重要講話,指出老干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黨的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承載著黨中央關心愛護廣大老同志的重要任務,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的特色,一定要堅持做好老干部工作。劉云山同志在會上強調,老干部工作是黨的組織工作和中國特色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老干部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體現了習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我們離退休干部的關心和愛護。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是自1982年老干部退休制度建立以來,第一個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老干部工作綜合性文件,對于新時期老干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作為退休黨員干部,一定要按照《意見》要求,始終保持公仆本色,牢記黨員身份,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用黨章黨規黨紀規范自己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方針政策,理解和支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確對待利益調整;遵法學法守法用法。(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