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園
【摘 要】教學應緊扣新大綱,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能力培養,教師可以百變創新、百錘成金,比如:變定為探,變講為悟,變答為問,變執為設,變理為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新。
【關鍵詞】探究定律;思索感悟;延伸進步;開拓思維;體驗生活
教學是教材、教師、學生、生活四個因素的整合,要實現興趣化、互動化、螺旋化、實驗化教學,教師應超越教材、超越課堂。教學應緊扣新大綱,采用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能力培養、思維的啟發、過程方法的學習。廣大教師須積極思索進步,百變創新、百錘成金。本文就筆者在物理新課改教學中的幾點拙見提出來與同行共勉。
一、變定為探,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定律
物理定律的得出無不經歷“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理論推導→定律歸納→實踐應用→檢驗修正”的規律。教學中為節省時間、加快進度,常直接給出定律、結論。要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定律的得出過程不容忽略,很多章節都應加入實驗探究,例如《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規律》《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等。筆者充分把握每節探究課的靈魂,讓學生一次次真切體驗物理定律的得出過程,并逐步培養他們領悟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與思維模式。從“學會”到“會學”。將定律的陳述轉變為歷史過程的重播,使學生充分理解定律而非記憶定律,并在主動探究中加強了團隊合作精神,更頻頻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發展,為將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變講為悟,讓學生在思索中體驗感悟
古人云:百聞不如一見。本人思:教學,百講不如一悟。剛工作時,筆者總自信課講得透徹而精彩,卻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感悟。課上常自我陶醉,嗓子講啞了學生到底學會了多少?筆者在疑惑中做了個教學實驗,一個班天天講、題題講,另一個班自主學習、自我思索、攻破難題。兩個月后迎來了期末考試,試卷上所有的題目類型筆者在第一個班上都講過多遍,另一個班僅點撥了很少一部分,本擔心第二個班會比第一個班考差許多,結果令筆者詫異而深思:第二個班比第一個班高分人數多出近一倍,且平均分亦多出六七分。贊可夫認為:“扎實地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讓學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識,就必須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表演式”教學方式,有意識的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自此以后,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用最簡練的語言去概括,中間的時間則留給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總結。這樣做,既為喉嚨找到了“良藥”,又使學生找到了“良師”。
三、變答為問,讓學生在質疑中延伸進步
傳統教學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多數不能體會老師的用意,也懶的去參透。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將極大的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授課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為了讓他們明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筆者對他們說:“明代陳獻章說得好: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生受到鼓舞,經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問題。例如,在剛剛學完光的折射后,有的學生就提出:淮北市府廣場的玫瑰花燈是折射還是全反射?早晨的太陽和中午的太陽看起來不一樣,是不是光的折射?鉆戒上的鉆石閃閃發光是因為全反射嗎?池塘里的魚看人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中國新出爐的拐彎槍是折射技術嗎?等等。盡管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簡單,有的甚至“多此一問”,但學生在提出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既進一步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習興趣。
四、變執為設,讓學生在實驗中開拓思維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那種“關上門,期望自己在缺乏實踐的寒冬里春暖花開”的事實是不可能持久存在的。要想使學生掌握一門技能,就必須放手給他們,為他們創設一定的環境,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開拓他們的思維。例如:學過驗電器后,筆者讓每個小組自選材料設計制作驗電器,然后評比。學生的思維很豐富,制作了很多種驗電器,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觀賞性,讓筆者始料不及。又如:在學習水波的干涉時,筆者讓學生思考如何產生相干波源?有的同學打破陳規,不是簡單的執行操作,而是主動設計改造,竟能想到把振動桿改換成細導管,雙振頭改成導管頭,不用偏心輪而用脈沖氣流。還有同學說也可不用脈沖氣流,而用水流,調整水流速度,使其點滴下落,也能夠產生相干波源。這些想法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它的確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培養了科學探究與創新的思想和精神。
五、變理為實,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物理
物理源于生活,并為生產生活服務,若能巧妙地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會真正學以致用。平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課題研究,學生從生活學習實踐出發,總能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例如,“調查家用電器的發展帶來的安全問題”“了解家鄉的種植結構的變化,為學校設計綠化方案”等。平時教學中筆者也很注重生活的穿插,例如,學習動量定理時,筆者就地取材,黑板擦放在講臺邊緣,將課本以不同的速度從黑板擦下抽出,觀察比較黑板擦落地的水平位移,現象明顯,學生興趣高,再趁機引出抽取速度與落地位移關系的探索,并回歸到理論分析與證明。
高中物理教學任重而道遠,要把握好課改中“神”與教學實踐中“形”的統一。“學海無涯”,“教海”亦“無涯”,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持之以恒地摸索、探討和創新,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新”這一最高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劉泰興.高中物理教學策略和方法探究[J].新課程學習,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