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摘 要】校園欺負一直以來是發展說教育心理學領域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欺負事件本身是在雙方力量不均衡的情況下發生,旁觀者的介入是否會導致欺負者和受欺負者雙方力量的轉變,如何通過旁觀者的力量或視角去干預欺負事件的發生發展,是校園欺負事件應該解決的關鍵。
【關鍵詞】校園欺負;旁觀者
校園欺負,指校園內發生的欺負事件。其角色包括欺負者、受欺負者和旁觀者。欺負者指主動欺負別人的人;被欺負者指受欺負的一方。旁觀者指知曉欺負事件的人。校園欺負是校園內常見的暴力事件,又稱校園欺凌,校園暴力。欺負事件的發生和解決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以往研究一方面從減少欺負者挑起欺負事件出發抑制暴力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從保護受欺負者角度介入欺負,減少欺負;數量龐大的旁觀者作為第三方群體,在欺負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研究證明,旁觀者積極幫助受害者可以減輕欺負事件帶來的危害,旁觀者的消極漠視行為會加重欺負事件的發生。
一、旁觀者類別
欺負事件中的旁觀者包括個體旁觀者和群體旁觀者,本文主要討論個體旁觀者。旁觀者在欺負事件中存在多種角色:欺負的跟隨者、幫助者、漠視者。跟隨者通常以煽風點火、與欺負者一同欺負的形式參與到欺負事件中;幫助者則通過安慰、保護、報告等形式幫助受欺負者;漠視者對欺負事件采取視而不見、漠不關心的態度,甚至心存“看熱鬧”的心理。
二、旁觀者行為特點
在言語欺負事件中,旁觀者對事件發生的感知度較低。學生對言語欺負的感知不如身體欺負那樣直接。學生間在口角發生沖突的時候,周圍同學聽到兩人在相互辱罵,不會采取任何措施,但事態發展嚴重后,如兩位同學因為對方的言語侮辱僵持不下,開始廝打,此時,身邊旁觀的同學會立馬采取行動。這可能是由于事態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的同理心被喚起,導致他們主動去干預欺負事件。
旁觀學生在多數情況下,不愿將欺負事件告知老師。一方面學生認為,告訴老師之后,被檢舉的同學會報復自己,下次被欺負的就是自己;另一方面學生們打心底瞧不起愛告狀的同學,還會給他們起“告狀大王”、“告狀婆”等外號。對事件處理缺乏合理解決的方案,也沒有意識動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來解決欺負事件。學生采取行動多出于利己主義,例如:“報告老師對我沒什么好處,同學知道了報復我怎么辦”。
學生對欺負事件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其旁觀行為。欺負事件的漠視者,大多都認為欺負事件沒有太大危害,所以當欺負事件發生時,他們熱衷于“看熱鬧”。據社會認知理論可知,人對事件的看法和認知會直接影響其后續行為。旁觀者認為欺負行為并沒有給受欺負者帶來實際傷害(身體傷害),在目睹過程中就很容易“視而不見”或者“躲避”,認為不關我的事。
三、從旁觀者視角干預欺負的方法及建議
社會對欺負事件的消極評判。社會行為規范對整個社會的公民行為起約束作用。由于社會的開放,學生們越來越多接觸社會,很容易把社會中看到、發生的現象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社會可以通過大眾媒體、輿論等形式,對“欺負行為”建立一種共識:即欺負事件或行為是不對的,對他人造成言語或身體傷害是不應該的。社會群體規范可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欺負行為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改變旁觀者的認知,從而影響其干預行為。
學校、老師做好宣傳工作。學??梢灾贫P于欺負事件相關的規章制度,鼓勵旁觀者檢舉欺負事件,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從源頭減少欺負事件;對老師來說,主題班會是宣傳班風班紀律的最佳時期,老師可以定期(一周或半個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學生發現欺負事件要及時報告,其他班級發生的欺負事件也應該及時、準確報告老師。
家長的積極引導。家庭教育是對一個人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言傳身教”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在生活對某種事件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孩子:首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別的同學有困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伸出援助之手。例如,班上發生欺負事件時,一定積極制止。其次,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教育孩子不要去欺負別人,那樣是不對的。如果看到欺負行為發生要采取合理方法去制止而不是起哄;最后,培養孩子的應對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就引導孩子用適當的方式方法解決生活中或學習中的突發事件,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在欺負事件發生時,如何快速高效地處理,自己無法處理應該怎么做?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從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三個方面去引導旁觀者,提高其同理心水平、責任感和道德意識水平,改變其不恰當的認知,鼓勵旁觀者積極干預欺負行為,及時報告欺負,抑制欺負行為的發生,促進健康和諧校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