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可人
【摘 要】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現存的新聞生產模式與機制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技術能夠滲入到新聞生產的核心,并對新聞質量提供標桿,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對用戶行為進行深度分析。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業務在發展中應借助大數據技術優勢,以數據分析及解讀提高新聞整體質量,推動新聞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新聞業;計算機;數據
一、引言
隨著信息化終端的普及與云計算的推動,大數據時代來臨。大數據多具備數量巨大、來源性廣泛、處理速度快與多重價值等特征。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其對傳統新聞業帶來了沖擊與發展機遇,綜合分析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模式及機制的影響,探究大數據時代新聞業發展的現實方向,提高新聞質量,推動新聞業快速發展。
二、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模式與機制的現實性影響分析
(一)大數據技術滲入到新聞生產的核心環節
在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要求受過專業訓練與具備一定新聞水平的人才可以承擔新聞報道工作,然而在大數據及其他技術發展的綜合作用下,部分新聞報道轉移到計算機設備之中。如Narrative公司,其員工在30名左右,其公司運行Narrative Science算法,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新聞編纂。Narrative新聞編輯其模式為:通過系統搜索引擎,獲取高質量數據信息,依據所需要報道的題材及方向,確定報道內容所具備的風格,依據元作者詞匯進行句子編輯,元作者是由一定的記者群體構成,其負責新聞題材報告模板的創建,與Narrative技術相結合,確保計算機從多個視角進行數據解讀。
(二)大數據技術對新聞質量制定了新的參照與標準
社會化媒體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則為新聞質量制定了新的參照與標準。社會媒體在內容及反應速度上超出專業性媒體。大數據技術還可作為媒體報道的應用的工具,對其報道水平進行提升。尤其是新聞報道多受限于記者視野與思想,其報道的全面性與充分性多存在著一定缺陷,應用大數據則可以更為接近事實,為深入報道提供基礎。
(三)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用戶分析的廣度及深度拓展
在新聞媒體中受眾分析多為其基本工作,但其多以抽樣調查為主要工作方式,缺乏對調查對象分析的全面性,其調查研究所獲得的結果不一定代表受眾意見。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用戶行為分析,則可以更多獲取用戶行為特征,以受眾日常行為為出發點進行分析,更為真實的反映用戶需求與用戶偏好,為用戶個性化需求分析與個性化服務提供了重要基礎。
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業發展的未來方向
(一)在整個新聞報道體系中增加趨勢預測性新聞分量與數據驅動型深度報道分量
借助大數據技術,將新聞報道的選題發展到對未來發展趨勢預測之中,則能夠實現媒體價值的拓展與塑造。深度報道屬于當前媒體報道的主流之一,其與個體記者調查、采訪性調查等不同,深度報道在發展中引入大數據技術,構建以數據驅動為主導的深度新聞報道,從而對新聞事實進行更為深刻的解析。基于此,新聞業需要聘請數據挖掘師與數據分析師,對所捕捉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與解讀,還需要依據數據信息分析狀況,提出選題方向與數據采集、數據處理的現實性方案。
(二)切實提高數據呈現能力、數據分析與數據解讀能力
大數據時代,其讓數據信息成為了新聞報道所依賴的重要現實性資源,然而并不說明新聞報道是以數據堆積所產生的結果,信息時代的發展與新聞報道的延伸,要求其對信息呈現更具備清晰性,信息分析更為精準,信息解讀更具深度。在其發展背景下,在新聞業中,信息圖表開始承擔著更為重要的任務,尤其是信息圖表的應用,可以將文本型與數值型信息進行形象化與可視化呈現。
(三)在新聞生產中強化跨界合作
新聞媒體需要綜合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長效發展,其仍面臨著一些現實性問題,如數據來源問題、數據分析問題與數據加工問題等,尤其是支持數據運行的設備及人才缺乏,為新聞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挑戰。為此,在新聞媒體發展中,應強化跨界合作,整合社會資源,降低新聞生產成本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
四、結語
大數據對新聞產業帶來了一定沖擊,尤其是對現存的新聞生產模式與機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分析其影響的基礎上,提出在整個新聞報道體系中增加趨勢預測性新聞分量與數據驅動型深度報道分量,切實提高數據呈現能力、數據分析與數據解讀能力,在新聞生產中強化跨界合作等現實性舉措,針對新聞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調整其未來發展方向,以實現新聞業發展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彭蘭.“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J].編輯之友,2013(1):6-10
[2]徐銳,萬宏蕾.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J].編輯之友,2013,(12):71-74
[3]陳明.大數據技術對新聞生產與新聞業務發展的影響研究[J].新聞知識,2014(12):19-21
[4]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2014.36(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