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按照這一精神要求,創新應當貫穿于城市管理的一切領域中。2015年1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 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城市管理現代化為指向,以理順體制機制為途徑,……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進城市運行高效有序,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創新應當首先是觀念的創新。在城市管理中要善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樹立城市工作全局性的觀念,善于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使三者之間相互貫通;樹立城市工作系統性的觀念,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使三者環環相扣;樹立城市發展持續性的觀念,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使三大動力澎拜激蕩;樹立城市發展宜居性的觀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使三者協調一致;樹立調動城市發展積極性的觀念,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使三大主體協同共進。
創新應當是體制機制的創新。比如,在城市管理中要善于運用市場經濟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建立比較完善的體制機制,鼓勵地方政府更多地使用社會資本,加大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公共交通事業、停車設施建設、便民服務設施等的市場化運營,提高市場化程度和服務質量;在環衛保潔、園林綠化管養作業、公共交通等領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力度,促使相關領域的服務質量要逐步提升,滿足群眾的需求;在自由市場、攤點群、流動商販疏導點等經營場所和服務網點的設置上,既要順應歷史沿革和群眾需求,又要合理設置、有序管理,在方便群眾生活的基礎上,還要促進就業和創業,更要促進城市有序和諧。
創新應當是技術的創新。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有一個問題是所有空想社會主義者都要面對的困惑問題:未來社會誰來從事十分艱辛、枯燥、骯臟甚至危險的勞動,諸如打掃衛生、處理垃圾這樣的工作。第二國際著名的思想家考茨基在其《莫爾及其烏托邦》一書中說,這一問題“成了全體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一塊絆腳石。”考茨基提到了莫爾和傅立葉的困境:莫爾在500年前的1516年提出烏托邦中應該由奴隸來完成這類勞動。問題來了,有奴隸的社會能是人們向往的未來社會嗎?顯然不是。傅立葉則是要用兒童不講衛生的天性讓他們去從事那些骯臟的勞動。讓兒童從事艱苦的勞動,這肯定也不是理想社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考茨基認為,可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城市管理領域應當更加重視新技術的應用。利用新技術可以發展智慧管網,實現城市地下空間、地下綜合管廊、地下管網管理信息化和運行智能化;利用新技術可以全面加強對人口、房屋、證件、車輛、場所、社會組織等各類基礎信息的實時采集、動態錄入,準確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和快速處置問題,有效實現政府對社會單元的公共管理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