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東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更加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為了解北京市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評價,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滿足市民公共服務需求,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近期開展了北京市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調查(居住環境滿意度包括居住地周邊公共服務和小區物業管理兩個方面。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所有被訪者中,選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和“一般”三項的比重之和)。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民對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8.6%。其中,公共服務和小區物業管理滿意度分別為81.4%和75.8%。
一、北京市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調查總體情況
調查采取電話調查方式(CATI),調查對象為18-70周歲的城鎮居民,調查項目為居民居住地周邊的公共服務和小區物業管理兩個大類,包括商業、教育、醫療、養老、休閑娛樂、交通、安保、房屋設施、環境衛生、綠化養護等10個方面。
(一)居住狀況
從居住區域分布看,17.4%的被訪市民居住在首都功能核心區,43.5%的市民居住在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占26.1%,生態涵養區占13%。
從居住房屋類型看,85.2%的被訪市民居住在樓房,9.4%的市民居住在胡同平房,4.6%的市民居住在花園式小區,0.8%的市民居住在簡易房。
從物業管理方式看,超過半數小區實現了封閉式管理,其中全封閉式管理小區占17.6%,半封閉式管理小區占32.9%,開放式小區占49.5%。
(二)近8成市民對居住環境總體滿意
居住環境滿意度是衡量居住小區社會管理水平和宜居程度的綜合民意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8.6%。其中,周邊公共服務滿意度為81.4%,小區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5.8%,居住地周邊公共服務滿意度高于小區物業管理滿意度5.7個百分點(表1)。
從四大功能區看,居住環境滿意度略有差異,呈“內外區域高、中間區域低”特點。首都功能核心區和生態涵養區滿意度分別為79.1%和80.5%;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分別為78.2%和77.7%,最高與最低區域相差2.8個百分點。
1.公共服務領域:首都功能核心區優勢明顯
調查顯示,受訪市民對居住地周邊公共服務滿意度為81.4%。其中,交通便捷性滿意度最高(88.8%),居于二、三、四位的依次是商業、醫療和教育資源,滿意度均在80%以上;休閑娛樂和養老配套滿意度排名后兩位,分別為74.6%和71.1%(表2)。
從區域分布看,首都功能核心區以其交通便捷、醫療和教育資源配套得到受訪者的普遍認可,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功能區(84.6%),城市發展新區最低(79.6%),二者相差5個百分點。交通便捷性滿意度均列四大功能區之首,表明北京市推出的增設公交專用車道、開設通勤快車、提供公共租賃自行車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高品質和全封閉小區:物業管理滿意度高
調查顯示,受訪市民對小區物業管理的總體滿意度為75.8%,各分項滿意度均在70%-80%之間,房屋類型與小區管理方式直接影響市民的評價結果。從房屋類型看,花園式住宅小區管理滿意度最高(92%),各分項滿意度接近或超過90%;簡易房滿意度最低(68.1%),二者滿意度相差高達23.9個百分點(表3)。從物業管理方式看,全封閉小區的管理滿意度最高(88.8%),其次是半封閉管理小區(84.3%),開放式小區滿意度最低(65.3%)。
二、影響居住環境滿意度主要因素
調查顯示,雖然有近8成的受訪市民對居住環境總體滿意,但是在公共服務和小區管理方面仍存在養老、休閑娛樂設施配套不足,安保和環境衛生狀況差等問題。
(一)養老配套設施:不能滿足老齡化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北京市養老配套服務滿意度為71.1%,在所列的6項公共服務中最低。近年來,北京市老齡化趨勢明顯加快(統計資料顯示,1990-2014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總量由68.7萬人增至212.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6.3%提高至9.9%);人口高齡化趨勢加劇(統計資料顯示,1990-2014年,北京市 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口總量由9.2萬人增至45.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由17.7%提高至21.5%),市民對養老設施的需求明顯提高。從養老配套的供給看,2014年,北京市共有養老機構410家,養老床位109萬張,平均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3.7張,基本上達到了《關于加快本市養老機構建設的實施辦法》中“到2015年每百名老人擁有養老機構養老床位數3.8張”的目標,但是與每百名老人擁有6張床位的國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目前,北京市城區公辦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狀態,“一床難求”的現象普遍存在(數據來源為2014年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開展的養老機構抽樣調查)。2013年,北京市統計局開展的《北京城鄉居民養老現狀與需求調查》結果顯示,88.1%的受訪市民傾向于“居家養老”。而在居家養老的受訪者中,“餐飲服務”的需求最高,占41%;其次是“家政服務”,占37.7%;第三是“緊急救助”,占35.3%。同期的調查結果還顯示,提供服務較好的社區服務項目是組織文體活動、組織旅游、舉辦健康講座等公益類項目,真正需要市場化介入的服務行業,如上門護理、康復訓練、陪同就醫購物、陪同聊天等項目很少,市場化供應明顯不足。
(二)休閑娛樂設施:配套不足價格高
在所列6項公共服務中,休閑娛樂配套設施的滿意度位列倒數第二,僅為74.7%。據統計部門201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數據來源為2013年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開展的北京居民文化消費現狀及需求意向調查),超過2成的市民認為,居住地周圍的演出場所、體育場館、健身中心等休閑娛樂設施明顯不足,市民對上述設施的滿意度為75%以下。此外,休閑娛樂的價格普遍高于市民的期望值,如劇場演出平均票價260元/張,大約為市民期望價格的4倍。可以說,休閑娛樂配套設施明顯不足,價格偏高是間接影響市民對居住環境滿意度不高的因素之一。
(三)安保環境衛生:小區物業管理短板
小區管理中的安保狀況、房屋設施、設備、環境衛生、綠化養護等是直接影響市民對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的因素。調查顯示,24.2%的受訪市民對居住小區的物業管理非常不滿意。在安保方面存在問題的受訪市民中,選擇“無保安巡邏、無門禁、無電視監控系統、無攝像頭”,以及“小區內亂設攤點、違章搭建、亂停車”的比重分別為47.2%、34.9%和30.6%;在環境衛生方面存在問題的受訪市民中,選擇“垃圾、污水亂倒亂潑,雜物亂堆亂放”,“不文明養寵物”,“亂發亂貼小廣告”的比重分別為47.5%、42.8%和29%。此外,綠化養護方面的主要問題有“綠化面積少”、“養護不到位”,選擇比重分別為55.9%和37.9%;房屋設施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道、電線、電梯老舊”,“房屋年久失修”,“房屋漏雨、漏水”,選擇比重分別為27.9%、21.8%和17.6%。
三、提升環境滿意度建議
為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建設和諧宜居城市,針對公共服務和小區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綜合管理,縮小區域差異
針對市民居住環境滿意度“內外區域高、中間區域低”,以及教育、醫療配套滿意度區域間差異明顯的現狀,建議政府部門從整體上規劃城市發展,加大對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投入力度,通過采取優質教育和醫療資源外遷、增建分部等措施,縮小區域間教育和醫療配套資源的差異,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依托棚戶區改造工程,逐步降低簡易房、開放式小區所占比重,從整體上提升市民對小區物業管理的滿意度。
(二)加大投入力度,適應老齡化需求
目前,北京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市60歲以上老人占戶籍人口的22.6%,65歲以上老人占戶籍人口的15.3%。從老年人口占比看,北京市已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政府和廣大市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針對市民對養老配套設施滿意度低的現狀,建議政府部門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在政府主導下,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政府、家庭、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實行專業機構企業化運營、開放、融合、互補、協調的養老服務基本制度框架。這其中,要充分考慮“居家養老”服務的巨大需求,以“居家養老”為導向,堅持自愿選擇、就近便利、安全優質、價格合理的原則,按照《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要求,重點開展社區居家助餐配餐、家政照料、居家配送、文化娛樂、緊急救援、社會優待等服務體系的建設,從精神和物質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此外,政府部門要科學規劃,加快休閑娛樂配套設施的建設,提高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
(三)政府+市場,完善休閑娛樂服務
休閑娛樂對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精神文明水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休閑娛樂配套設施滿意度偏低的現狀,建議政府部門科學規劃公共休閑娛樂空間,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降低公園、博物館等市屬休閑娛樂場所的收費標準;激發企業提供休閑娛樂服務的積極性,采取政府引導和市場競爭相結合的手段激發市場活力,增加休閑娛樂服務的供給,降低價格、提升質量;引導和鼓勵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趣味運動會、知識講座、書法繪畫展等活動。
(四)提升物管水平,改善居住“微”環境
規范小區物業管理標準,開展精細化管理,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物業管理單位的監督力度;建立保安巡邏的長效機制,增加封閉式管理小區的數量,增加物防、技防投入,改善小區的安全狀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杜絕私搭亂建、亂停車現象,營造維護小區環境衛生的良好氛圍;加大推進老舊小區的改造力度,杜絕“管道、電線、電梯老舊”,“房屋年久失修”,“房屋漏雨、漏水”現象,改善房屋設施。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