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的電視劇時,經常聽到“宰相”或“丞相”之類的名詞,都指代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員,但歷史上卻沒有“宰相”這個官職,這是為什么呢?
“丞相”一詞最早起源于戰國時期。秦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后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后遷為相國,蕭何去世后,曹參繼任。到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后只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制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稱為相。
唐宋以后,尚書省或中書省有時設左、右丞相,相當于原來的尚書左右仆射,位居尚書令或中書令之次,握有實權。明初,中書省無令,僅設左、右丞相,權力極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至此,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廢除。
“宰相”則并不是我們歷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長官,通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西漢的丞相陳平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所以它的官名隨著朝代更替,先后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司徒、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可見,“丞相”是具體的官職名,“宰相”則是指最高的行政長官。但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丞相”和“宰相”區別并不大,以至于經常被混用。
——《國學常識全知道》